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春三月,日本平戶。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李國助終於開始主持建造他的第一艘西式帆船了。
陽光傾灑在廣闊的造船廠中,空氣裡瀰漫著木材的香氣和桐油的味道。
工人們的吆喝聲和工具的敲擊聲交織在一起,彷彿是一曲古老的樂章。
船廠是李旦的產業,本來擁有三個船塢,主營業務是修船。
原來的三個船塢裡停著的都是需要修理的船隻。
它們的船體上佈滿了歲月的痕跡和海水的侵蝕。
工人們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用錘子和釘子修補著船板的漏洞。
捻匠們在船底,用斧頭和鑿子剔除船體上的腐爛木材。
他們將雜亂無章的苘麻理順捻成條狀,再用白灰、桐油與苘麻結合,把船板之間的縫隙填滿堵牢。
這項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仔細,因為只有將縫隙填滿堵牢,才能確保船隻在海上行駛時不會漏水。
船廠的鐵作坊裡,鐵匠們也在忙碌地打造著各種鐵釘和構件。
爐火熊熊燃燒,鐵錘敲擊著鐵塊,發出清脆的聲響。
這裡生產的鐵釘和構件將用於船隻的修復和加固。
在船廠的空地上,堆放著各種修理所需的木材、繩索和工具。
工人們穿梭其中,忙碌地搬運著材料,為修理工作提供著保障。
如今船廠內又新建成一座西式幹船塢,三面接陸,一面臨海,塢口為大鐵閘。
船塢裡,一艘帆船的龍骨已經鋪設完成。
從龍骨上預留的介面間距來看,這條船將擁有密集的船肋。
這說明在建的,是一艘西式帆船。
龍骨約有20多米長。
這決定了船的長度將在30米左右。
對於蓋倫船來說,這個長度的排水量應該在150噸左右。
其橫截面當為U型,船寬約為7.5米左右,長寬比約為4:1。
然而從龍骨中段已經安裝好的肋骨來看,這船的橫截面為V型,寬度大約是6米。
這樣的橫截面形狀,及接近5:1的長寬比說明它並非蓋倫船,而是典型的快船。
同時,這也非常符合傳統中式帆船中鳥船的橫截面形狀和長寬比。
很難說李國助是還原了歐洲人的設計,還是借鑑了鳥船的設計。
這船比相同長度的蓋倫船窄了1米多,相應的排水量自然也會小上一些,應有120噸上下。
船塢邊,一群力士光著膀子,肌肉虯結,汗水在陽光下閃耀。
他們喊著響亮的號子,齊心協力拉動繩索,吊起巨大的原木,緩緩放置在合適的位置。
有的木工用力將木材刨平,刨花如雪花般紛紛飄落。
有的木工精心雕琢著船板上的花紋,每一刀都細緻入微。
他們專注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技藝的執著。
不遠處,有人正忙碌地攪拌著桐油,為即將上漆的船板做準備。
勞工們則挑著擔子,邁著穩健的步伐,反覆往返於倉庫和工地之間,運輸著各種材料。
李國助手裡拿著圖紙,正與三浦按針一起在船廠內巡視。
時不時會有一些工匠攔住他們詢問。
畢竟西式帆船對這些造慣了中式帆船的工匠來說,是不折不扣的新鮮玩意。
何況他們之中能看得懂圖紙的也是寥寥無幾。
李國助對每個來提問的工匠都很有耐心,不管他們有多少問題,都會耐心解答。
畢竟他們造船的理論水平將決定這艘船的質量。
除此之外,他們也將是李國助規劃中的西式造船廠裡的技術骨幹。
不過這些工匠大都十分聰明,往往稍加提點就能明白,也用不著大費口舌地講解。
這對李國助來說,其實也有好處。
他懂的畢竟只是理論,自身極度缺乏實踐,也沒有什麼手藝。
在給這些工匠講解的時候,雙方難免會探討各種工藝問題。
這對李國助來說,無疑也是重要的實踐機會。
一連為五個工匠解惑之後,總算是暫時沒人再過來提問了。
李國助長舒了口氣,用英語對三浦按針道:
“老師,您看我剛才講解的怎麼樣?”
三浦按針遲疑片刻,訕訕地道:
“老實說,你們剛才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