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藩王們坐擁鉅額財富,卻在這國難之際如此吝嗇,實在有違臣子之道。”
而一位與藩王有姻親關係的大臣則反駁道:“大人此言差矣。藩王們亦有自己的難處,他們的封地雖有產出,但各項開支亦龐大,且這賑災之事,本就應由朝廷統籌,怎可一味依賴藩王?”
朝堂上爭論不休,而各王府在崇禎皇帝的壓力下,也不得不開始慢慢籌措。
福王朱常洵極不情願地從自己的寶庫中拿出了一萬兩銀子,還不停地嘟囔著:“這可是本王用來購置新的奇珍異寶的錢,就這麼沒了。”
周王朱恭枵也只拿出了八千兩銀子和一千石糧食,他對前來接收的官員說道:“本王已盡最大努力,實在是拿不出更多了。”
其他王爺和郡王們亦是如此,有的拿出幾百兩銀子意思一下,有的則用一些陳舊的糧食充數。
經過一番折騰,眾多王爺和郡王們才勉強湊出了五萬兩銀子和兩萬石糧食。
當這些錢糧被集中起來時,場面顯得頗為寒酸。
與王府中的奢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些裝滿糧食的袋子,有的還破了洞,漏出些許穀粒;
而那五萬兩銀子,在一箱箱開啟清點時,竟還有不少成色不足的劣幣。
負責押送這些賑災物資前往陝西的官員看著這一切,無奈地搖了搖頭。
他深知,這些物資對於陝西那嗷嗷待哺的百姓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
但這已然是王爺們“割肉”般的付出,背後卻是大明王朝在災情與財政困境下,藩王與朝廷之間複雜而又矛盾的利益糾葛與艱難博弈。
在這過程中,藩王們一邊抱怨著朝廷的索取,一邊又害怕崇禎皇帝的怪罪。
而崇禎皇帝則對藩王們的吝嗇感到憤怒與失望,他深知這些藩王們平日裡過著奢靡無度的生活,如今卻在國家危難之際如此小氣。
隨著賑災物資的起運,整個大明王朝依然被陰雲籠罩。
陝西的災情還在持續惡化,百姓們依舊在生死邊緣掙扎。
未來,無論是藩王們的命運,還是大明王朝的走向,都在這無盡的動盪與不安中,充滿了未知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