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此時仍然固執地堅持徵收,而不顧百姓死活,那無異於殺雞取卵。
就算將那些餓殍在棍棒之下處死,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激起更大的民憤,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動盪。
此外,李應期還希望皇帝能夠回顧歷史,查考萬曆十一年以及十三年全陝西發生大饑荒時的應對事例。
當時,朝廷也曾面臨類似的困境,但透過慨發帑金,派遣官員進行賑濟,成功地緩解了災情,穩定了社會秩序。
他期望皇帝能夠效仿前人,慷慨地拿出國庫中的錢財,選派得力的官員深入陝西各地進行賑濟救災。
只有這樣,才能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災民,讓這片混亂的地方重新恢復安寧。從長遠來看,只有百姓得以存活,日後國家的賦稅才有望重新得到保障。
如果因為國庫暫時的匱乏,或者因為擔心各項軍餉無法接續,便對減免賦稅和賑濟災民這兩件至關重要的事情一概吝嗇而不施行。
那麼一旦禍亂大規模爆發,天下人心動搖,大明王朝的統治將會岌岌可危。到那時,可就追悔莫及了。
李應期深知自己作為巡按御史的職責,他不願看到這樣的悲劇發生,因此才冒著觸怒皇帝的風險,直言進諫,希望能夠引起皇帝的重視,為陝西百姓求得一線生機。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朝廷連這樣一點微小的讓步和施捨也不肯答應。
在朝堂之上,各種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卻鮮有人真正從王朝的長遠利益出發。
“諸位愛卿,今陝西巡按御史李應期奏疏言陝西災情慘重,請求蠲稅與賑濟,眾卿以為如何?”
崇禎皇帝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與焦慮,他掃視著朝堂之下的群臣,希望能從他們的臉上找到答案。
戶部尚書率先出列,清了清嗓子說道:“陛下,臣以為此事需從長計議。如今國用不足,若減免賦稅且大行賑濟,國庫空虛之下,邊疆軍餉、宮廷用度等諸多開支皆難以維繫。我等亦知陝西百姓困苦,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哼!”一旁的一位御史忍不住冷哼一聲,“大人此言差矣。若因擔心國庫空虛而對陝西災情坐視不理,一旦百姓走投無路,揭竿而起,到時所需耗費的豈止是這蠲稅賑濟之資?恐將是整個王朝的安寧與穩定!”
“你這是危言聳聽!”戶部侍郎急忙反駁。
“我等並非不顧百姓死活,只是凡事需權衡利弊。如今各地賦稅本就難以足額徵收,若再開此先例,其他地方紛紛效仿,朝廷將何以應對?”
這時,一位勳貴站了出來,滿臉不屑地說道:“陛下,臣以為那些百姓不過是些刁民,些許災荒便想妄圖朝廷救濟。朝廷之財,當用於正途,怎能隨意施捨給那些平日裡懶散之人?”
“至於邊軍,他們既食君祿,就當為君分憂,些許軍餉拖欠,怎可成為他們懈怠乃至生亂的理由?”
此語一出,朝堂中一片譁然。
一位老臣氣得鬍鬚顫抖,“大人此言何意?百姓受災,顆粒無收,他們也是我大明子民,怎可如此汙衊?邊軍戍守邊疆,保家衛國,若無糧餉,何談為君分憂?”
崇禎皇帝的臉上閃過一絲怒色,“都莫要再爭吵!朕亦知陝西之事不可小覷,然朝廷難處,眾卿亦應知曉。”
一位內閣大學士緩緩開口:“陛下,臣以為可先派官員前往陝西核實災情,再做定奪。或可在其他開支上略作削減,擠出些許銀錢先解燃眉之急。”
“削減開支?談何容易?”掌管宮廷內務的太監尖著嗓子說道,“陛下的膳食、宮室修繕、宮中用度,哪一項不是必不可少?若削減這些,豈不是有失皇家威嚴?”
崇禎皇帝無奈地揉了揉太陽穴,“朕的用度可再精簡,然事關重大,還需眾卿齊心協力。只是這蠲稅與賑濟之事,到底該如何抉擇,朕實難決斷。”
朝堂之下,群臣們面面相覷,各自打著心中的小算盤。有的想著如何保住自己的權勢地位,有的擔憂自身利益受損,真正為王朝長遠利益考慮的人寥寥無幾。
“陛下,臣以為若不及時賑濟,民心離散,日後恐生大變。且邊軍若因軍餉之事譁變,外敵趁虛而入,後果不堪設想。”一位兵部侍郎憂心忡忡地說道。
“可若大開賑濟之門,這銀子從何而來?總不能憑空變出來吧?”戶部官員依舊堅持己見。
在這激烈的爭論中,崇禎皇帝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與掙扎。他深知陝西的百姓正在遭受著巨大的苦難,邊軍的不穩定也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