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的鐘鼓聲響徹皇宮,迴音在悠長的宮道上漸漸消散。新皇的神色凝重,腳步略顯沉重,心事重重地返回御書房。他深知,朝堂之上的反對聲浪不會輕易平息,改革的前路佈滿荊棘。
葉塵緊隨其後,他的目光堅定,沒有絲毫退縮之意。踏入御書房,新皇緩緩坐下,抬手揉了揉太陽穴,面露愁容:“葉塵,反對之聲如此強烈,這改革怕是難以推進。”
葉塵上前一步,單膝跪地,語氣沉穩而堅定:“陛下莫急,改革觸動各方利益,有人反對實屬正常。反對者多為利益受損之人,我們可先試點推行,用成效說話。”
新皇微微點頭,眼中燃起一絲希望:“你所言有理,先試點的話,選何處為好?”
葉塵思索片刻,說道:“臣建議選偏遠且問題突出的郡縣,比如西南邊陲的清平郡。此地土地貧瘠,賦稅繁重,百姓生活困苦,改革需求迫切。且位置偏遠,即便推行中出現問題,也不至於對全域性產生過大影響。”
新皇頷首認可:“好,就依你所言。人選方面,你可有合適推薦?”
“臣推薦鄭銘,”葉塵說道,“他曾在地方任職,頗有政績,為人正直,心繫百姓,定能不負陛下重託。”
新皇當即下旨,任命鄭銘為清平郡太守,負責改革試點事宜。鄭銘接旨後,立刻進宮面聖。葉塵向他詳細交代改革要點和注意事項,鄭銘神情嚴肅,鄭重承諾:“葉大人放心,卑職定當全力以赴,若改革失敗,甘願領罪。”
與此同時,葉塵著手組織支援改革的官員,收集歷代成功改革案例。他們日夜忙碌,穿梭於皇家藏書閣與各個衙門之間,從浩如煙海的古籍和檔案中尋找有用資料。經過數日努力,整理出厚厚一沓資料,涵蓋稅制、農業、商業等多方面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葉塵親自撰寫宣傳文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改革的益處。他寫道:“改革者,國之興也。簡化稅制,百姓減負,耕者有其利,商者有其途。興修水利,田畝豐饒;鼓勵貿易,百業繁榮。此乃利國利民之舉,盛世之基也。”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改革,葉塵安排官員將宣傳文案張貼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茶館酒肆,還組織人手在集市等人流密集處宣講。一時間,京城百姓議論紛紛,對改革充滿期待。
朝堂之上,反對改革的大臣們也在暗中謀劃。趙嚴聯合數位官員,進宮面聖,試圖說服新皇放棄改革。
“陛下,”趙嚴憂心忡忡地說,“改革之事,風險太大。清平郡雖偏遠,但若是改革失敗,民心浮動,恐引發連鎖反應。”
新皇面色平靜,反問:“依卿之見,如今民生艱難,該當如何?”
趙嚴一時語塞,囁嚅道:“臣……臣以為,可緩緩圖之,不必如此急切。”
新皇搖了搖頭:“百姓苦不堪言,朕身為天子,豈能見死不救?改革雖有風險,但不改革,國家危矣。”
與此同時,葉塵也在密切關注朝堂動態。他得知趙嚴等人進宮勸阻,立刻進宮向新皇進言:“陛下,臣理解大臣們的擔憂,但改革勢在必行。我們可定期向大臣們彙報試點進展,讓他們瞭解改革成效,逐步消除疑慮。”
新皇採納了葉塵的建議,每隔半月,便召集大臣們,聽取清平郡改革試點的彙報。鄭銘定期派人快馬加鞭送回詳細報告,內容包括稅制改革後百姓負擔減輕的具體資料、新開墾農田的面積、商業活動逐漸活躍的情況等。
起初,大臣們半信半疑,有人甚至提出質疑:“這些資料,焉知不是虛報?”
葉塵不慌不忙,拿出詳細的調查記錄和百姓的請願書:“諸位大人,這是下官派人實地調查的結果,還有百姓聯名上書,懇請朝廷推廣改革。事實勝於雄辯,還望諸位大人明察。”
隨著時間推移,清平郡的改革成效愈發顯著。百姓生活逐漸改善,集市上商品琳琅滿目,新修的水利設施讓農田得到灌溉,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反對的聲音漸漸減弱,一些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大臣開始轉變態度。
“看來,這改革確實有些成效。”一位老臣感慨道。
“是啊,或許我們該重新審視改革之事。”另一位大臣附和。
然而,阻力並未完全消除。孫德雖不再公開反對,但暗中仍在阻撓。他利用自己在禮部的影響力,拖延改革相關禮儀和檔案的審批流程。
葉塵得知後,進宮向新皇稟明情況。新皇大怒:“豈有此理!孫德身為朝廷命官,不思為國效力,竟敢暗中作梗。”
葉塵勸道:“陛下息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