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名魏無思的衛恙在賈府小廝的引領下,走在前往給林家姑娘授學的路上。
今天早上,衛恙已經見過賈府的幾位公子了,除了賈璉提及的賈琮、賈瑛,還有個年歲更小的賈蘭,雖然多了一個人,但他並不在意。
不過是因人而施教罷了,對於那位賈琮,衛恙聽懂了賈璉的意思,於是拿來地方各府往年院試的題目與答案,教他嚥下去、背下去,這有損衛恙的名聲,但誰叫賈璉把東西都準備好了,只是需要個人來用罷了,他也只能當這是一場交易;至於賈瑛、賈蘭兩位,倒是讓他心安些,天資是有的。
但現在他沒有在想這些,而是在思考賈璉要他教林家姑娘的目的,難道就為了不負林海之託?
.........
黛玉在用過午飯後稍稍休息,便早早趕到溫習堂,這間院子她聽說是璉二哥哥特意讓人騰出來的,名字取自“溫故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她不是一人,身邊還跟著紫鵑、雪雁,趁著二人整理書桌的間隙,環視四周,房間很寬敞,但被一道少見的十二扇白緞地蘇繡花鳥圍屏分割開來,黛玉在江南長大,對蘇繡製品熟悉的很,上前撫摸著屏上栩栩生動的花鳥,心裡嘆息一聲,別過頭去。
平兒姐姐告知她璉二哥哥請的那位江南教書先生不僅到了,還要教她詩書學問的時候,她矜持地答謝,心喜而心憂。
可等平兒姐姐說隨人到的,還有父親寄來的幾大箱書時,她是一驚,開啟來看,盡是父親書房中常讀的,便是愛書至極,也有幾本都翻毛了。
到這時喜言於表,問平姐姐,璉二哥哥何時有空?她去拜謝一番。
平姐姐說她璉二哥哥早有言吩咐,她若苦心讀書,才是真正地謝他。
待人散去,她獨坐間靜靜思慮,又恐祖母不喜,席間多觀顏色,祖母也只是勸她讀書辛苦,可要好好注意身體。
一時想著,門外小廝通報,先生到了。
忙歸座,整衣冠,修行為,屏氣凝神以待。
衛恙進入堂內,未見學生,只有屏風透過的一二光影。
到座位上,先生和學生各自執禮問好。
先生問: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此言出自何處?
學生答;《禮記·表記第三十二》。
先生心下有思,面上又問:何為禮?
學生答:禮者,本於人心之節文,以為自治治人之具。
先生追而問之:何為義?
學生聞數息之聲,答曰:道者,義也。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濟其私。欲行道者,心存於天下國家;欲濟私者,心存於傷人害物。
先生默言良久,問:何為利?
學生怯而不敢答,曰:學尚淺,不敢擅專。
先生說:學淺答之,吾方糾之。
學生只有一言以答:先義而後利,有道之世,必以厚生為本。
.........
衛恙對於林家小姐的回答,是有些驚訝的,作為黃學門徒,江南顧黃之學多有交流,他對顧學也是瞭解的,黛玉所答之言,沒有一句是自己的,一一擷取自顧炎武的著作。
這沒有什麼,反倒是黛玉有一二粗見才會招來他的不快,還沒學會走,那就不要去學跑,不然也沒有什麼值得教的了。
他之所以第一問提這麼一個大問題,問的不是黛玉,而是黛玉背後的賈璉,這是他來的路上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既然賈璉已經猜到他的身份,卻又裝作不知道,那他也要回之以禮,就衝著堂外站著的小廝也知道賈璉在關注這邊。
其實他沒有多期望林家小姐能答出多精彩的回答,反正他已經準備好了一番經論,講於賈璉聽。
能答出第一問中的句子出於何處不算什麼,但黛玉的第二個回答就讓他感到詫異,天佑後期對禮的主流解釋重新迴歸到禮即理、守禮即循天理的宋明理學之中,所謂理就是天地自然之理,禮就要上合天理、下訓人間。
黛玉所答顧學之見,講禮是從人內心出發,透過規範人的行為來實現自我管理和治理他人,雖然顧炎武還講過“先王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惟其稱也。”,禮的制定與實踐要和理相符,但他重點強調禮的功用也就是實用性,也就是黛玉回答的後半句“自治治人之具”,禮對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作用。
但黛玉不說其他,只答這一句其實已經站在了禮的功用一邊,這也意味著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