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舊是往昔東突厥的諸多部落。
這些東突厥部落,在大唐軍隊強大的威懾力之下,表面上倒是安分守己,不敢有絲毫造次。
但眾人心裡都明白,這不過是迫於形勢。
畢竟,歸順大唐時日尚短,人心的歸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他們是否已從心底裡歸心大唐,著實未可知。
想那東突厥,曾在草原上縱橫馳騁,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與傳統,部落成員心中對往昔的榮耀與獨立,或多或少仍存眷戀。
儘管如今身處大唐治下,可誰也無法篤定,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這便如同潛藏在平靜湖面下的暗流,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危機四伏。
對於北境都護府而言,這無疑是一顆顆深埋的隱患種子,隨時可能生根發芽,引發變故。
故而,都護府上下不得不嚴加防範,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平日裡,不僅加強軍事戒備,密切關注這些部落的動向,還致力於推行大唐的教化,促進文化融合,期望能真正贏得這些部落的人心,將隱患消弭於無形之中。
再者,北境都護府如今正面臨一樁關鍵大事,那便是大都護之位行將輪替。
尉遲恭將軍的任期即將結束,這新舊交接的時間段,恰似風雨欲來的前夕,充滿了變數與未知。
要知道,在這權力交替的敏感時刻,各方勢力的心思難免會蠢蠢欲動。
都護府內部,人員排程、政令執行等諸多事務,都需重新梳理與磨合。
而那些東突厥舊部,本就人心未穩,此時或許會因權力格局的變動,生出別樣心思,進而引發一些動盪。
與此同時,外部的薛延陀與西突厥,亦是虎視眈眈。
他們定會密切關注北境都護府的局勢變化,伺機而動。
薛延陀一直對大唐邊境有所覬覦,而西突厥內部紛爭不斷,無論是泥孰可汗還是肆葉護可汗,都有可能為了轉移內部矛盾,對大唐邊境採取行動,妄圖從中謀取利益。
薛萬鈞身為副大都護,深知其中利害。
他敏銳地察覺到,此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讓大唐邊境陷入危機。
因此,他才嚴令薛仁貴切勿輕舉妄動。在這局勢尚未明朗之時,穩紮穩打、按兵不動,才是應對之良策,切不可因一時衝動,而陷入敵人的算計之中,致使大唐邊境百姓陷入水深火熱,危及大唐邊疆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