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突厥戰事結束。捷報響徹長安,隨即公佈天下,大唐威名遠播四鄰,引各國震顫。
李靖等六路大軍剿滅頡利可汗,東突厥遂亡。朝廷遣官員接管東突厥後,李靖等班師回朝。
李世民得唐儉書信,書中言李靖擅自行事,影響頡利可汗降順,此令李世民不悅。
雖李靖初衷無錯,但其行為隱含違旨之意。
世家官員透過各途得知李靖所為,遂準備於大軍凱旋之朝會上發難,彈劾李靖。
李靖大軍中,張公瑾與李靖交談。
\"藥師,此回京師,恐有人將彈劾於你。此次滅東突厥,功勳卓著,那些人不會讓你輕易得此功勞,亦不會讓陛下安寧。\"張公瑾面露憂色。
\"無妨,若陛下責怪,我一人承擔。那些軟骨頭的蟲豸,也就這點手段,大不了我隱退,正好可尋兩家兒媳,管束家中兩個不肖子。\"李靖對此倒是豁達。
\"你可是急著想將你家閨女嫁出去,有了涇陽縣子這樣的女婿,真是讓人羨慕。\"張公瑾怎不知李靖心思,兩子成婚後,不就是李英的婚事了?
薛禮隨於李靖之後,暫司親兵之職。聞李靖與張公瑾談議,心內亦生期盼。郎君將結連理,此乃人生大事,自當慶賀。
蕭皇后與楊政道,俱安置於長安城,遣人嚴加守護。然待遇甚優,諸需儘量予以滿足,無有或缺。
此乃軟禁也。李世民嚴禁外人接觸蕭皇后與楊政道,即便蕭瑀,亦不得其門而入。
蕭瑀心念胞姐,屢次懇請李世民,願一見蕭皇后。然李世民皆未應允,其心可知矣。
李世民非畏蕭瑀有所圖,實乃尚未決斷如何安置蕭皇后與楊政道。其心猶豫,故未準蕭瑀之請。
隱太子之黨,尚潛伏於暗處,欲有所為。前隋之餘孽,亦懷不軌之心,今得蕭皇后與楊政道,其野心復燃,活動頻繁。
其間不乏世家大族之人,勢力盤根錯節,隱含深意。
若非李世民如今兵強馬壯,權勢盛極一時,恐大唐未得此安寧。李世民既為明君,亦為雄主,非世家大族所樂見之帝王也。
春耕既畢,新糧已遍佈京畿之地,其餘州郡亦逐步推廣,成效漸顯。
涇陽縣小麥豐收,畝產逾五石,李世民聞之喜悅。兩種新糧之出現,更堅大唐盛世之基,牢固無摧。
六路雄師,班師回朝,陸續抵達長安,盛況空前。
長安城萬人空巷,爭相目睹凱旋之師。李世民率百官出迎,意氣風發,威儀棣棣。
李世民望見頡利可汗身陷囚車,心中喜不自勝,表露無遺。此乃除去心腹大患,終得釋然。
太極殿上,李世民與百官鹹集,六路大軍統帥亦列席。封賞大典,即將啟幕。
李世民自大唐開國之初,細數東突厥對中原之種種惡行,言之鑿鑿。及至渭水之盟,頡利可汗反覆無常,令大唐邊境不得安寧,百姓深受其苦。今大唐滅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此乃一雪前恥,彰顯國威。
既述前事,遂及封賞功臣之儀。
薛萬徹,封靈州大都督,賜千金,良田百畝,以彰其功。
李道宗,賞萬金,增食邑五百戶,賜良田百畝以酬其勞。
李積,晉封曹國公,增食邑五百戶,賜良田百畝,千金,以旌其勳。
張公瑾,封鄒國公,遷任襄州都督,增食邑三百戶,賜千金,良田五百畝,以獎其績。
及至封賞李靖之際,世家官員突現,欲有所言。
“陛下,臣有奏。臣彈劾代國公李靖,不遵軍令,擅自干預大唐受降頡利可汗事宜,幾致唐大人喪命。請陛下嚴懲代國公!”世家官員言辭激烈,義正辭嚴。
“請陛下懲處代國公!”世家官員群起響應,聲援同僚,氣勢洶洶。
武官們聞言,皆怒目相向。此世家官員,竟無恥至此。頡利可汗反覆無常,雖表面請降,然誰知其非藉機拖延,以圖再起。李靖之所為,並無不妥。
況將領在外,有時不得不違君命,以應戰場之變。戰局複雜,機遇瞬息即逝。即便陛下,亦不應以此為由,薄待有功之武將。否則,日後誰人願為大國捨命奮戰?
“代國公,你有何言?”李世民目光轉向李靖,神情肅然。
“臣,請陛下責罰。”李靖未嘗自辯,甘願承擔罪責。
“陛下不可!代國公總領東突厥之戰,功勳卓著。東突厥雖反覆無常,代國公一役而定乾坤,雖有違君命,然皆為大唐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