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抗旨處斬(1 / 2)

小說:大唐鎮國公 作者:空櫻

縣丞聞言,額上滲出細密汗珠,急忙上前,語氣帶急:“伯爺,此事萬萬不可草率。倭國使者乃外國使臣,若未經審問擅自處置,恐引發兩國誤會,招致更大麻煩。請伯爺三思。”

陸通眉頭微蹙,雖知此舉可能帶來的影響,但他並不在乎。

斷然拒絕道:“無需多言。只要涇陽縣由我陸通掌管,這倭國使者我必殺無疑。”

縣丞見陸通態度堅決,雖有顧慮,但不再多言。他深知陸通作為涇陽縣主官,其決策必有其深思熟慮之處。

縣丞默默退下,心中暗自祈禱此事能妥善解決,不致引發更大風波。

陸通決意處斬倭國使者的訊息迅速在涇陽縣傳開,一時街頭巷尾議論紛紛。

有人知倭國使者劣跡,對此決定拍手稱快,視為對囂張跋扈之徒的有力回擊。

而另一些人不明事情原委,認為此舉未免草率,擔心引發不必要外交糾紛。

\"陸大人此舉,雖顯果斷,是否太過倉促?\" 一老學究在茶館搖頭嘆息,\"畢竟,倭國使者乃一國使臣,未經審問便處斬,恐有違大禮。\"

\"話雖如此,但倭國使者在縣裡橫行霸道,欺壓百姓,早已激起民憤。陸大人此舉,也是維護我大唐威嚴。\" 另一商賈持不同意見,語氣中帶贊同。

涇陽縣百姓各執一詞,議論紛紛。

世家之人聞陸通欲處斬倭國使者,心中焦急,速派人將訊息傳回家族。

五姓七望宗主聞此事,眼中閃過精光,似見絕佳機會。

\"陸通此舉,實為魯莽。處斬外國使者,等同挑釁,必引朝廷不滿。\" 一宗主沉聲道,\"吾等應藉此機,彈劾陸通,令其輕率付出代價。\"

其他宗主點頭,視為良機,可藉以削弱陸通在涇陽勢力,鞏固自家地位。

速組織謀士,草擬彈劾奏章,準備遞朝官。

\"各家速行動,令朝官明,陸通行為已嚴重威脅大唐國體外交。\" 另宗主補充,\"讓朝廷見,陸通所為不僅害地方安寧,更可能引更大危機。\"

五姓七望使者赴長安,將彈劾陸通奏章交朝中親信官。

這些官本與五姓七望關係密切,接奏章後,速行動,準備朝堂上猛攻陸通。

\"陸通此舉,實為不智。身伯爵,竟敢擅自處斬外國使者,不僅蔑視朝廷權威,更挑戰大唐國體。\"

一官朝堂慷慨陳詞,言辭犀利,\"請陛下明察,速降旨,嚴懲陸通,以正視聽。\"

朝堂上,一時議論紛紛。有官憂陸通決定,認有損大唐外交形象;但也有官支援陸通,認為為維護地方安寧,不得不採非常手段。

李世民端坐龍椅,聽朝臣彈劾陸通,心中頭疼。

本以為陸通謹慎穩重,不料竟做出如此大膽決定——處斬倭國使者。

倭國雖小,此舉無疑損大唐形象,可能引發外交爭端。

\"諸位愛卿所言,朕已悉知。\"

李世民沉吟開口,\"陸通此舉雖有考慮,確過於魯莽。若因此引起倭國不滿,影響大唐與他國關係,後果不堪設想。\"

李世民思慮再三,決定派內侍赴涇陽,阻陸通繼續處斬。命內侍備詔書,親寫幾行字,語氣嚴厲而寬厚:

\"陸通接旨,朕聞汝擅自處斬倭國使者,此乃大忌。

倭國雖小,亦為大唐友邦。汝為地方官,當以大局為重,不可輕舉妄動。

即刻停止行刑,待朕查明真相後再做定奪。欽此。\"

內侍領命,速備馬匹,日夜兼程趕涇陽。李世民繼續朝堂安撫群臣,平息風波。

\"諸位愛卿,陸通之事朕已安排,不會影響大唐威信。但朕也希望諸位吸取教訓,今後處事務必審慎周全,不可輕率。\" 李世民話語透威嚴,眾臣逐漸安靜。

朝堂上,雖有少數人對陸通行為不滿,但在李世民安撫下,大部分官員表示理解支援。

當天,陸通身著伯爵禮服,威嚴肅穆立於刑場中央,親自監斬。

刑場氣氛緊張肅殺,四周百姓圍得水洩不通,目光中既有期待也有不安。

陸通命縣丞上前,細數倭國使者罪狀,言辭激昂,直指使者對百姓之害。

\"爾等異邦使者,在大唐境內肆意妄為,欺壓百姓,擾民害民,罪不容誅!\" 縣丞聲音響徹刑場,激起熱烈掌聲與歡呼。

涇陽百姓拍手稱快,雖非自家女兒受害,但誰能保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