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大唐報(1 / 2)

小說:大唐鎮國公 作者:空櫻

李承乾聞罷,心中愈覺此計可行。然則,為求詳盡無遺,他復向陸通討教諸多細節,欲一攬子解決,以免父皇勞心費神。

陸通語重心長地對李承乾言道:“輿論猶如雙刃之劍,運用得當,可於無形之中制人死命;然則亦須慎之又慎,勿令反遭其害。”

李承乾拱手問道:“恩師,可有合適之人選,能擔此重任,主持報紙之事?”

陸通緩緩言道:“臣沒人,實難相助。然殿下可親自主持此事,再請聖上恩准,擇選幾位心繫社稷、才學兼備的翰林學士襄助。

更須緊記,官報當以民為本,莫刊虛浮之文,多載民生實事,以此漸入人心,使百姓信服。此事宜緩不宜急,需細細籌謀。”

李承乾聞言微皺眉頭,略顯遲疑:“由我來主持?這……是否妥當?”

他近日已逐漸介入朝政,日常事務繁重,心中不免顧慮重重。

“報章乃體察民情之佳徑,殿下日理萬機,恐難親歷民間疾苦。此等良媒,正可助殿下洞悉民心,若不善加利用,豈非讓他人捷足先登?”

陸通語帶急切,似有恨鐵不成鋼之意,對李承乾的政治洞察力頗感憂慮。

“老師,弟子明白了。”李承乾眼前一亮,原來閱報尚有此等妙處,心中不禁暗自慶幸得此明師指點。

報紙既握於朝堂之手,尤甚者,乃皇室所掌,實為一柄鋒利無匹之利器也。

倘若有他人捷足先登,日後欲重掌主動,恐非易事矣。

李承乾返抵長安,覲見父皇李世民,言及報紙之事。李世民聞之頗為興致盎然,遂命承乾詳述其詳,以供深究。

李承乾依言將陸通所言悉數稟告,其間穿插己身之見,闡述得既詳盡又精闢。

“甚妙!如此,則管城一脈之事可得妥善處理,後續風波亦可平息。”

李世民撫掌讚道,“陸愛卿果然才思敏捷,竟能將邸報改良,使之成為如此妙用之物。”

李世民心中明瞭,這報紙實乃對抗世家、穩固朝局的一大利器。

李世民頷首允諾,命李承乾督辦此事,又從翰林學士中精選數位心懷赤誠之人襄助。

朝堂之上,面對群臣議論紛紛,李世民力排眾議,終使報紙之事得以順利推行。

更令長孫無忌等重臣擬製相應律法,為報紙正名,以示朝廷對此事之重視。

新出律法言明:除了《大唐報》之外,其他報紙不可刊登關於朝堂的任何事,不可妄議朝政,否則按律處置。

除此之外,其他報紙要經過東宮稽核之後才能發行,否則關門歇業,還要被處罰。

如果屢教不改,那就以煽動民心的罪名下獄。

五姓七望聞得貞觀新律出臺,心中不由憤懣難平。若依此律行事,世家大族昔日之權勢必將大打折扣,那些精心編纂的家報,又何以彰顯門第之尊貴,傳遞宗族之聲望?

諸世家聞此律令,無不咬牙切齒,對那提議之人惡語相向,謂其心術不正,行徑卑劣,實乃喪盡天良之舉。

如此一來,往昔之榮耀與特權,恐將隨風而逝,留不下半點痕跡。

九月金秋,稻穀豐盈,又是一年好光景。《大唐報》首刊問世,內載朝廷政令,既有官方文書之莊重,亦不乏通俗易懂之解析。

報中更列各地新糧之畝產,詳析其增減緣由,以供農人參考。

另有多位學士獻文,或探討學問之精微,或爭鳴思想之異同,一時之間,文采飛揚,議論紛紛,蔚為大觀。

《大唐報》所用紙張,皆出自涇陽縣,此乃李世民對涇陽之恩賜與回饋。

此報售價低廉,僅需一文錢即可購得,故而廣為流傳,無論市井小民還是鄉野百姓,皆可手執一卷,品讀天下事。

李泰曾撰文論及重力之奧秘,此文一經刊出,便在士林間激起軒然大波。

諸多飽學之士紛紛斥其為狂妄悖理之言,蓋因古往今來,無數先賢聖哲皆未能窺探此等天地至理,而李泰不過一介少年,竟能有此獨到見解,實令眾人難以置信。

然而,亦不乏有心之人,依循李泰所述之理論,親自動手驗之。

雖時值彼刻,度量衡之精準尚難與後世相比,誤差難免,然大體而言,實驗所得竟與李泰之論斷相去不遠。

此事傳開,一時之間,李泰之名,猶如晨星初現,雖未大放異彩,卻已令不少學者刮目相看。

而李承乾於東宮之內,特設一言路匣,廣納天下黎民之諫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