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父子夜論(1 / 2)

小說:大唐鎮國公 作者:空櫻

李承乾與李泰返歸長安之後,於名師大儒之教誨告一段落之際,便潛心研習陸通所賜之史冊,細品其中蘊含之深意。

李世民見二子較往昔勤學有加,心下甚感欣慰,遂召李承乾與李泰至立政殿,欲親試其學業長進。

考校過一番基礎課業之後,李世民復以經典著作為題,考驗二子之學識。

李承乾與李泰皆能應對自如,尤以李泰於經史子集之答,更顯精深,遠勝其兄。

見此情景,李世民面露嘉許之色,贊李泰曰:“青雀之才學,實令朕心悅。”

繼而語重心長地告誡李承乾:“承乾當勤勉向魏王學習,不可怠慢學業,荒廢光陰。”

李承乾聞言,頷首稱是,心中亦坦然接受了弟弟的才學更勝一籌的事實。

“父皇所言極是,泰弟確有超群之才,臣兒自當虛心求教,不敢有絲毫懈怠。”

“父皇,皇兄與兒臣不同,兒臣平日除卻課業,便無他事可做,故而得以沉潛於經史子集之中。

皇兄則需兼顧治國安邦之大計,其用心之深、費神之廣,遠非兒臣所能及。望父皇明鑑,體恤皇兄之勞苦。”

李泰出言,為李承乾辯解,言語懇切,情真意切。

李承乾聞此言,不禁側目望向李泰,面上滿是錯愕之色。

往昔裡,李泰每每在父皇面前,總愛誇耀自己的文采斐然,今日竟一反常態,為其求情。

這轉變之大,令李承乾心中疑竇叢生,難掩驚訝之情。

李世民亦是微露驚異之色,凝視著李泰,心中暗道:“此子今日之舉,大異往常,實令朕刮目相看。”

這番轉變,不僅讓李承乾錯愕,便是見多識廣的李世民,亦感意外。

昔日李世民與李建成鬩牆之爭,手足相殘,令人扼腕。

而今,李承乾與李泰兄友弟恭,情深意切,實乃家之幸,國之福。

如此和睦景象,自是令人欣慰不已。

其中真情假意,外人難以窺測,然則表象之下,至少亦是一派祥和景象,令人觀之甚感舒心。

“此番前往涇陽,可有所得?”李世民目光溫和,輕聲詢問承乾與泰。

承乾與泰細數陸通之言,雖其中不乏尖銳之語,然則句句切中要害,實情便是這般。

二人將所學所得,悉數呈於父皇李世民面前,不敢有絲毫隱瞞。

及至聞得陸通賜予二人各一史冊,太宗心生好奇之意。

李泰遂解下隨身攜帶之書,恭敬呈上,供父皇閱覽。

李世民接過,翻閱其間,見其內容詳實,筆法精妙,心中不由暗贊陸通之才。

縱使陸通所著非正統史籍,然其書中寓教於警,意蘊深邃,獨樹一幟,頗能啟人心智,發人深省。

李世民覽後,亦對其別出心裁之處讚賞有加,以為此書雖非金匱石室之藏,卻亦可為後學之鏡鑑。

“爾等從斯書中,可有所得乎?”李世民閱畢,目光溫和地轉向李承乾與李泰,輕聲詢道。

殿內靜謐,唯有燭火搖曳,映照著君王期待的目光。

“承乾,爾先言之。”李世民微微頷首,示意長子先行作答。

殿中氣氛肅然,李承乾整頓衣冠,清了清喉,準備開口。

“歷朝歷代之覆滅更迭,非獨苛政與民亂所致,更因王室與士族之間利害相悖。此等矛盾,往往引致宮廷之內鬩牆紛爭,進而動搖國本,使宵小之輩有機可乘,終致江山易主。”

“而士族朝官,常以遮蔽聖聰之術,暗中削奪皇權,窺伺天下膏腴之地,以此掌控黎庶與財貨。待皇室勢微,便令四海鼎沸,重擇一主,以符其私利。”

“此亦乃諸多王朝開國之初,明君在位,威震宵小,而歷數世之後,又需中興之故。中興之君,多由亂世磨礪而出,而士族則如蛀蟲蝕木,漸腐王基。”

李承乾侃侃而談,言辭間不乏偏激稚嫩之處,然其見解亦有獨到之處,似乎窺得幾分門徑。

“國之治理,仍需倚重士族,不可因一隅之見而失全豹之觀。”李世民語重心長地對李承乾說道。

李承乾聞此言,拱手作揖,頷首稱是,眼中閃爍著若有所思的光芒。

李泰啟唇言道:“父皇,士族之所以倨傲,實因獨攬文墨之故。

倘使黎庶得以啟智,入庠序誦讀詩書,又何至於受制於士族?

涇陽縣學便是明證,其中弟子多出身寒門,或是尋常百姓家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