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餘之後,滿月宴席之上,陸通為一雙兒女賜名。男嬰得名陸寧,女嬰則喚作陸靜,皆取自“寧靜致遠”之意,寓含了對子女將來平和安寧、志向高遠的美好祝願。
春夏秋三夫人亦臨盆在即,陸通愈發繁忙,整日裡不離府邸,心中雖有勞苦,卻亦感欣慰。
府中上下,皆是一片歡欣與緊張交織的景象。
李承乾、李泰攜同李麗質姐妹,親臨滿月宴,特來致賀陸通。
他們手中捧著精心準備的賀禮,面帶笑意步入廳堂,為這場慶生之宴更添了幾分溫馨與喜慶。
廳內賓客雲集,歡聲笑語不斷,共慶新生命的到來。
李麗質與李麗貞探望過陸寧、陸靜兩位小孩後,不由心生歡喜,直道這二位真是可愛無雙,與家中那位小老弟李治相比,亦是不分伯仲。
三人皆是眉目如畫,笑容可掬,讓人見之忘憂。
陸通在照料孩童之餘,亦未嘗懈怠對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教誨。
既已身為人師,便當盡心竭力,不負皇恩重託,亦不負學子殷切期望。
他深知教導皇子非同小可,故而每授一課,皆力求精深,冀望能助二位殿下早日成才。
首務之重,在於重塑李承乾與李泰之心念,導其向善,使之明瞭手足之情貴于山嶽,不可因權勢之爭而致兄弟鬩牆。
陸通常以古聖先賢之事例,寓教於樂,使二位殿下漸悟和睦相處之道,共謀大業,而非鬩於牆內,自損家國根基。
如此,方能確保大唐江山穩固,社稷長青。
李承乾與李泰,年歲正值豆蔻,非稚子無知,亦非成人穩重。
經年累月,宮闈之中,權柄之重,早已在他們心中烙下印記。
權力之於人心,猶如刃之於石,久而久之,便能削鐵如泥,腐蝕心性。
宮中往事,多由權欲而起,怨恨交織,血淚斑駁,皆為後人之鑑。
是以,今朝當以古訓為基,以史實為鏡,諄諄教誨,冀望二位殿下能明辨是非,共維家國安康,莫讓前塵舊事重演。
那九五之尊的位置,非但非輕易可得,更非坐享其成之所。
若無德無才,強居其位,則必遭其反噬,禍及自身,殃及四海。
古往今來,凡治國者,必先修身齊家,而後方能治國平天下。
君主之德,猶水之於舟,既能載之,亦能覆之;百姓之心,亦如是也。
故曰,為君之道,在於德政,以民為本,方能長治久安。
陸通之言,未加掩藏,直指要害。
李承乾與李泰聽罷,心中皆是波瀾起伏,反覆衡量。
二人深知此中利害,不敢輕忽,各自思量著應對之策,權衡利弊,以圖長久之計。
“太子殿下,敢問殿下平日裡有何雅好?”陸通拱手,向李承乾溫言問道。
“琴棋書畫,歌盡風流,皆有所涉獵。”李承乾微微垂目,聲音低沉而溫潤,似有幾分羞赧。
身為儲君,這般細膩的愛好確乎與他堂堂正正的形象有些不符,但他心中對這些藝術之美的追求,卻從未曾改變。
“那治國理政之道,閣下可有所涉獵?”陸通眉宇間微帶笑意,語氣平和地繼續問道,似乎對李承乾的回答頗為期待。
“父皇偶有賜教,東宮諸師亦常以聖賢之訓相勉。”李承乾言辭誠懇。
“那太子殿下可喜歡?”陸通含笑追問,眼中似有探詢之意。
李承乾聞此言,先是不自覺地輕搖其首,旋即又微微頷首。
身為儲君,縱使心中無甚所好,亦須強作歡顏,以示對國事之重視。
李承乾或可心存偏好,然支援於他者皆望其傾心國事,陛下亦盼其熱衷朝政。
此乃儲君之身所不能卸之重責,自降生之日起,便如影隨形,不可須臾分離。
儲君與陛下同為萬民之楷模,舉手投足之間,皆有人細細揣摩,尋隙求疵。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此理至明,無須多言。
“那魏王殿下呢?殿下可有心儀之事?”陸通轉目望向李泰,恭敬詢問道。
“學生素來傾心於學問之道。”李泰輕啟朱唇答道,他的話語中既含著對學術的真摯熱愛,也不乏在陛下李世民面前展現自身才學之意。
然則,這份對學問的熱忱,實則源自內心深處,非僅為博取他人青眼。
“魏王殿下當勤勉向學,世間萬物皆蘊含治國安邦、濟世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