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利可汗處困境之中,義成公主進言,提議以梁師都之地,換取契丹之領土。梁師都,本漢民也,而契丹地處遼東,對突厥經營更為有利。
於是,頡利可汗遣使至長安,向李世民提出以梁師都之地,易契丹之領土之議。
李世民亦未料到,頡利可汗竟出此一策。
\"諸位愛卿,爾等以為頡利可汗此議若何?\"李世民向群臣詢問。
\"陛下,臣以為此議可行。若此,梁師都失突厥之援,我大唐取朔方如探囊取物,且能減少士卒傷亡,節省糧草之耗。\"黃門侍郎王珪進言。
李世民不語。
\"陛下,臣以為此議不妥。我朝方受契丹歸順,若反悔易地,恐天下人哂之。屆時,陛下與大唐之威嚴安在?臣,反對。\"諫議大夫魏徵直言反駁。
李世民微微頷首。
\"陛下,契丹乃蠻夷之屬,非我漢民。蠻夷之人,性情多變,縱使允突厥之請,又有何妨?願陛下顧念民力,體恤士卒。臣請陛下準頡利可汗之議。\"王珪再進言。
\"陛下,臣以為不可應允。遼東之地,易守難攻,若頡利據之,我大唐東北邊境將無寧日。即便突厥助梁師都,我軍剿滅之亦非難事。且今突厥內亂,頡利難以全力相援。請陛下裁斷。\"徐世績進言。
\"吾贊同徐公所言,人無信不立,況乎國家。\"尉遲恭言道。
\"秦瓊、張公瑾、侯君集,爾等以為如何?\"李世民向其他武將詢問。
\"臣等贊同徐公所言!\"眾武將異口同聲答道。
頡利可汗之使者,戰戰兢兢,心知此事不妙。
\"善!爾歸去告頡利,契丹與突厥,非出一脈,頡利有何顏面向朕索契丹之地。梁師都,本漢民,乃漢賊也。突厥助此賊頑抗,朕他日必與頡利清算!\"李世民起身,霸氣而言。
頡利可汗之使者,狼狽而歸,攜此訊息返回。
\"什麼?!李世民竟敢如此!\"頡利可汗聞言大怒,憶及昔日渭水河畔,與李世民立下渭水之盟,未料僅兩年光景,李世民竟如此強硬。
既如此,頡利可汗復遣數萬大軍往助梁師都,欲讓李世民深知,拒絕其議之後果嚴重。
義成公主緊鎖眉頭,深知頡利可汗此舉效用有限,然她亦無更佳之策。
除非頡利可汗能速平東突厥之內亂,否則如今之突厥,對大唐而言,威懾力已微。
身處前線的劉旻察覺梁師都營中人心不穩,時機已至。遂上書李世民,請發兵征討。
李世民得書後,命右衛大將軍柴紹、殿中少監薛萬均領軍北上。劉旻與劉蘭成進據朔方東城,預備征討梁師都。
梁師都軍見此情形,急與突厥合兵,將朔方東城圍困。
\"未知右衛大將軍柴紹行至何處,今梁師都與突厥合兵圍城,形勢頗顯不妙。\"劉蘭成對劉旻言道。
\"莫慌,右衛大將軍柴紹已於數日前自長安出發,料想不久將至朔方。我等只需全力守城,屆時內外夾擊,必能克敵制勝。\"劉旻面色沉靜,並未因被圍而懼。
突厥軍以騎兵為主,不善攻城,故攻城之責,落在了梁師都軍身上。
梁師都無奈,只得令士兵攻城。然而朔方東城唐軍守備堅固,梁師都軍攻城多時,未能破城。
雙方激戰至日暮,突厥軍見攻城無果,遂趁夜色撤退。梁師都軍疲弊不堪,亦隨之後撤。
正當此時,劉旻與劉蘭成開啟城門,率軍突襲而出。
梁師都軍不意遭襲,損失慘重,敗退而去。及突厥軍返援,唐軍已襲擊得手,退回朔方東城。突厥軍無奈,只得望城興嘆。
頡利可汗聞此訊息,復增兵馬前來。
朔方東城於襲擊之夜,已遣斥候外出,尋柴紹部隊所在。
柴紹得朔方東城斥候之報後,下令加快行軍速度。
兩日後,柴紹大軍與突厥援軍,於朔方城外相遇。
突厥騎兵四面而至,意圖衝散唐軍,分而擊破。柴紹令大軍後撤,以免被圍。
正當此時,薛萬均見遠處突厥將領,遂與弟薛萬徹率數百士兵,衝入敵陣。
突厥將領遣人攔截,然薛氏兄弟勇猛異常,如入無人之境。
突厥將領心驚,欲遁逃。然薛氏兄弟迅速逼近,於突厥將領側畔,一刀斬之。
突厥士兵見主將殞命,軍心大亂。
柴紹見此良機,迅速下令,命大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