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
馮夢龍,這時在座的年歲最高者,他的著作,各位看官應該都是耳熟目詳,這裡就不一一細表,現在是國子監貢生,已近六十歲,聽說這裡為漢字注音,也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明亡時,他已是七十五六歲,拖著衰年之軀,活躍在蘇,浙,閔一帶的抗清一線,就逝於抗清一線。
想想這些人的後半生,張好古心中不禁湧起一陣唏噓之感。那些曾經鮮活而充滿希望的面容,未來又將會走向怎樣的道路呢?他暗自下定決心,絕不能讓歷史的悲劇再次上演。既然如今有幸結識了這些人,那麼無論如何,他也要儘自己所能為他們做些事情。
和他們打過熱情的招呼之後,眾人便團團圍坐在一起。此時大家環顧四周,發現人數眾多,空間顯得有些侷促,正如之前沈宜修所提到的那樣,眼下這地方的確是太小了一些。見此情形,張好古當機立斷,決定要先將場地的問題妥善解決。於是乎,他稍作思考,緊接著便提出了兩個可行的方案。
第一個方案便是繼續租用一個更大的場所,這樣一來所有人都可以聚集在此;而第二個方案則是將現有的人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前往他那新建的園子,另一部分則留在原地。至於具體的分配原則,則是那些在朝廷中有職務在身、或是家就在京師的人留下來。
眾人聽聞這兩個方案後,開始各抒己見,熱烈地討論起來。有人認為第一個方案更為方便省事,可以避免人員分散帶來的不便;也有人覺得第二個方案更具靈活性,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的需求。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與權衡利弊之後,最終大家一致同意採納第二個方案。
留守人員以方以智,黃道周,黃宗羲為首,有十來個人。大多人員去了新園子那裡,有陳子龍,顧炎武,傅山,金聖嘆,馮夢龍,張岱等人。
:()學名張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