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不悲不喜,讓人難以捉摸其內心想法。
江帝登上皇位,緩緩落座,目光在眾人身上一一掃過,而後舉起手中酒杯,聲音沉穩有力:“今日設宴,旨在慶祝江梁兩國睦鄰友好,於日前達成休兵養息協議,還恩於天下百姓。值此良辰,大家共飲此杯!” 言罷,仰頭一飲而盡。
眾人趕忙起身,紛紛舉杯,隨著皇帝的動作一飲而盡。酒水入喉,辛辣中帶著絲絲暖意,彷彿也在為這表面和諧的氛圍增添一份熱度。首杯過後,皇帝放下酒杯,臉上浮現出一絲淡淡的笑意,說道:“今夜只談風月,不論政事,諸位務必盡興而歸。” 眾人紛紛應和,氣氛也隨之輕鬆了些許。
然而,這輕鬆的氛圍並未持續太久。江國的工部大臣和侍郎們彷彿得了某種暗示,開始頻頻向梁國使團眾人敬酒。他們笑容滿面,言辭懇切,一杯接一杯,彷彿要將所有的熱情都融入這酒中。鴻臚寺主事方舟本就酒量有限,幾輪下來,漸漸不勝酒力,面色酡紅,眼神也有些迷離。
就在這時,江國禮部尚書見時機已然成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朝服,邁著不緊不慢的步伐上前,恭敬地啟奏皇上:“陛下,日前在江國廣場上舉辦的兩國文化聯誼活動,北梁使團確實展現出了非凡的文采,其詩作獨樹一幟,令我江國眾人讚歎不已。只是,眾人在取回作品細細研讀之後,發現了些許問題。”
皇帝聽聞,臉上假意浮現出不悅之色,微微皺眉道:“此等小問題,也好意思在這夜宴之中提及?還不退下,日後再報不遲!” 說罷,擺了擺手,似乎對這種打斷夜宴氛圍的行為頗為不滿。
可一旁的諫議大夫卻性格耿直,見此情形,毫不猶豫地直言進諫:“陛下,飯可少吃一餐,但理不辨不明,此事若不弄清楚,恐讓天下人都矇在鼓裡,有損我江國公正之名啊!” 諫議大夫言辭激昂,絲毫沒有退縮之意。
皇帝見諫議大夫如此直接地懟自己,一時之間有些下不來臺。但在這滿朝文武和梁國使團面前,又不好意思強行迴避此事。無奈之下,只得叫住正要退下的禮部尚書,略顯無奈地說道:“且說來聽聽,究竟是何事。”
禮部尚書見狀,心中一喜,趕忙從懷中取出張平所寫的兩首詩詞,雙手呈給一旁的侍從,由侍從轉呈至皇帝面前。他恭敬地說道:“陛下,正是這兩首古詩存在問題。”
梁國使團眾人見對方竟然說自家副使寫的詩有問題,皆是面露驚訝之色。使團中的很多人都直接參與了梁國夜宴,親眼目睹張平當場作詩的全過程,深知那絕對是他的即興之作,絕無造假可能。
張平本人此刻倒是顯得頗為鎮定,他微微皺眉,心中暗自思忖江國此舉的意圖。他明白,這背後恐怕不僅僅是詩詞的問題,更可能隱藏著江國對梁國的某種試探或更深層次的政治目的。
皇帝拿起詩詞,佯裝仔細檢視,隨後微微皺眉道:“這兩首詩,乍一看文采斐然,意境深遠,不知愛卿所言問題在何處?”
禮部尚書向前一步,恭敬地說道:“陛下,此詩中所用典故,雖看似巧妙,卻與我江國所傳承之經典略有出入。且其中某些用詞,在我江國的文化語境中,有著別樣的含義,如此使用,恐有誤導之嫌。” 他說得頭頭是道,彷彿真的是在為文化傳承和嚴謹性而擔憂。
梁國使團中的一位翰林學士忍不住起身反駁道:“尚書大人此言差矣。詩詞之道,本就講究百花齊放,不同地域文化對典故的解讀和用詞習慣自然有所差異。我梁國文化源遠流長,詩詞創作向來不拘泥於一方之見。張副使所作之詩,意境優美,情感真摯,實乃佳作,怎能因與貴國些許文化差異,便被指摘有問題?”
禮部尚書卻不慌不忙,微微一笑道:“學士所言雖有幾分道理,但在這天下文化共通之處,典故與用詞應有一定之規。此次文化聯誼,本就是為了促進兩國文化交流,消除誤解。若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恐不利於文化的良性發展,也辜負了陛下舉辦此次活動的美意啊。”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一時間,太和宮內氣氛變得劍拔弩張起來。江國的大臣們大多站在禮部尚書一邊,紛紛附和;而梁國使團眾人則堅定地維護張平的作品,據理力爭。
皇帝坐在皇位上,看著這一幕,心中暗自思量。他舉辦此次夜宴,本就有著多重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展示江國的大國風範,與梁國維持表面的友好;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機會試探梁國的態度和底線。如今這場關於詩詞的爭論,恰好成為了他觀察梁國使團反應的絕佳契機。
張平看著這緊張的局勢,心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