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想好了嗎?”他語重心長地問道,想要確保兒子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釋傑點了點頭,語氣堅決:“我想好了,我不怕吃苦。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也為了實現我的夢想,我願意去部隊。我相信自己在部隊裡也能學到很多東西,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經過一番討論和權衡,鴻儒和秋盈最終決定讓靜兒繼續留在村裡讀初中。雖然這意味著她暫時無法享受到城裡優質的教育資源,但家人能夠給予她更多的陪伴和照顧,讓她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成長。
而釋傑則在乍暖還寒的春季徵兵開始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去報名參軍了。釋傑穿上軍裝的那一刻,眼中閃爍著堅定和自豪。他知道,這是一條充滿挑戰和艱辛的道路,但他也相信,部隊會磨礪他的意志,錘鍊他的品格,讓他成長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
而鴻儒和秋盈則在心中默默地為兒子祈禱,希望他在部隊裡一切順利,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為家庭爭光。
秋盈在送釋傑去參軍後,心中滿是不捨與牽掛,整日裡都顯得有些鬱鬱寡歡。在送走釋傑、目睹他踏上參軍之路後,秋盈心中湧起復雜的情感。
她坐在窗前,望著釋傑離去的方向,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婆婆一直以來堅持讓他們一家去北京的情景。此刻,她似乎終於理解了婆婆的良苦用心。
回想起鴻儒剛來村裡時的落魄模樣,秋盈的心就像被揪了一下。那時的鴻儒,背井離鄉,來到這個陌生的村落,沒有親人朋友的支援,只能暫住在簡陋的馬圈裡。他的境遇,讓秋盈想起了剛看過的電影《牧馬人》中主人公的遭遇。不同的是,《牧馬人》裡的主人公雖然歷經磨難,但最終還有父親來接他回家;
而鴻儒,卻只能獨自一人面對生活的艱辛與挑戰。“鴻儒當時一定也渴望有個溫暖的家,能讓他在疲憊時有個依靠。”秋盈輕聲自語,眼中閃過一絲淚光。她想象著鴻儒在馬圈裡度過的那些孤獨夜晚,心中滿是心疼與憐惜。
但姥姥和姥爺也明白這是釋傑成長的必經之路。他們只能在心裡默默地為釋傑祈禱,希望他能在部隊裡一切順利,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
靜兒對這次升學考試感到壓力重重,這與她所在的公社初中招生的激烈競爭有關。公社的初中是附近唯一一所初中,那些不去城裡讀初中的孩子,都會報考這所沒有院牆的學校。學校原先是和小學共處一個校園,後來小學新校舍建成後搬離了,初中部便搬進了原本屬於工作組的那排前出廈的房子。
工作組曾經是個神秘的地方,那裡曾經有吃公家飯的人,知青們也曾經在那裡生活過。知青返城後,工作組空置了一段時間,後來因為一位村民的茅草屋倒塌,這位村民便搬了進去,在院子裡種上了菜和甘蔗。再後來,這位村民搬走了,大門和院牆也不知何時被拆除了,但那始終是公家的房子,如今成了初中部的所在。
每年有幾百個孩子競爭考取這所學校,而最終能被錄取的可能只有60人左右。靜兒知道,自己必須在考試中發揮出最好的水平,才有可能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每個年級都會有留級生。班裡70多個學生,教室座位有限,每年五年級考初中時,總有很多人考不上。家庭條件好些的,就會讓孩子再復讀一年。
四年級升五年級時留級的學生最多,如果五年級招的留級生多,那麼四年級升五年級的學生中留級的也會多,因為教室座位有限。留級是根據期末考試成績來決定的,按成績升級,因此有很多人多次留級。有的孩子五年小學可能會讀上8年,靜兒有個同學,一年級就讀了三年。
儘管如此,靜兒一直是穩穩當當的。雖然每天放學後她都要割草餵豬,常常是聽到學校預備鈴響了,才匆匆忙忙地跑去學校,但她從未因此而耽誤過學習。
她知道,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在升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才能順利升入初中,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
快要考試的那段時間,爸爸媽媽都很忙,正趕上收麥子打場,一家忙的飯都顧不上吃,那天考試家裡午飯都沒回來,家裡好像忘記她要考試,靜兒中午考試後,回家自己燒火做了茄子疙瘩湯,因為考試簡單的吃了飯,餵了豬和馬,才去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