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獨特而和諧的畫面。
有了新馬圈,鴻儒對老馬那可真是上心多啦!每天天剛亮,他就會準點出現在馬圈,給老馬鏟屎、換乾草,把馬圈裡收拾得乾乾淨淨的。接著呢,再把精心搭配的飼料倒進馬槽,老馬一瞧,喲呵,這不是它熟悉的馬槽嘛,立馬就開開心心地吃了起來。鴻儒看著老馬吃得那麼香,心裡頭那叫一個欣慰!
他時常給老馬梳洗打扮,檢視身體狀況。瞅見老馬的蹄子有點磨損,就趕忙找來村裡的獸醫,給老馬修剪蹄子,再塗上一些藥膏。
在鴻儒的悉心照料下,老馬的毛色變得越來越亮堂,身體也越來越有精神。
它不再是那匹無精打采的老馬,肚子也慢慢地鼓了起來,而是充滿了活力,成為了鴻儒農業生產的好幫手。
有了這個西屋馬圈的馬,鴻儒在農業生產中也得到了諸多便利。老馬有了一個安穩的棲息之地,不再像以前那樣風吹日曬,體力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和保持。
正好秋收要耕作或運輸莊稼時,老馬便迅速地投入工作,任勞任怨地完成任務。放學後靜兒去地裡割草更勤了,她知道,只有讓馬吃飽,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靜兒來到地裡,看到老馬正在努力地拉著犁,汗水溼透了它的皮毛。她心疼地摸了摸老馬的頭,然後開始割草。她動作熟練,不一會兒就割了一大捆草。
靜兒把草放在老馬的面前,看著它津津有味地吃著。她心裡感到很欣慰,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努力能讓老馬更有力氣。
老馬吃完草後,靜兒牽著它來到河邊,讓它喝了個飽。然後,她又牽著馬回到地裡,繼續勞作。
在靜兒的幫助下,老馬的工作變得更加輕鬆。它感激地看著靜兒,彷彿在說:“謝謝你,小主人。”
靜兒也笑了,她知道,自己和老馬是最好的朋友。他們一起努力,一定能完成秋收的任務。
秋收過後,田野裡一片繁忙的景象。農民們忙著整理土地,準備種植下一季的作物。然而,對於靜兒家來說,有一塊地卻讓他們犯了難——那是一塊鹽鹼地。
鹽鹼地,顧名思義,土壤中含有較高的鹽分和鹼性物質。這種土壤環境對大多數農作物來說極為不利。鹽分過高會導致植物細胞脫水,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鹼性物質則會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板結,不利於作物根系的生長和養分的吸收。因此,鹽鹼地常常被視為“不毛之地”,種植作物的難度極大。
面對這塊鹽鹼地,靜兒的爸爸和媽媽經過一番商量,最終決定先種植一年冬小麥試試。冬小麥相較於其他作物,具有一定的耐鹽鹼特性,且生長週期較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鹽鹼地的環境。
爸爸說:“雖然鹽鹼地的條件不好,但咱們也不能輕易放棄。冬小麥的根系發達,能夠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和養分,而且它的生長過程中還能分泌一些有機酸,有助於緩解土壤的鹼性。咱們就先種一年試試,看看效果如何。”
媽媽雖然有些擔憂,但也支援爸爸的決定:“是啊,咱們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地,也不能讓這塊地荒廢。就算收成不好,也能積累一些種植經驗,為以後改良土壤打下基礎。”
為了提高鹽鹼地種植冬小麥的成功率,靜兒的父母精心挑選了耐鹽鹼的冬小麥品種。他們向農技站的專家請教,瞭解不同品種的特性,最終選定了一個既耐鹽鹼又高產的品種。
播種時,他們採用了比普通土地更高的播種密度,以增加有效苗數,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還對種子進行了包衣處理,給種子穿上一層“保護衣”,增強其抗病蟲害和抗逆境的能力,確保種子能夠在鹽鹼地中順利發芽生長。
在種植過程中,改良土壤是關鍵。靜兒的父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降低土壤的鹽鹼度。他們先是對土地進行了深翻,將表層含鹽量較高的土壤翻到深層,再施入大量的有機肥和石膏等土壤改良劑。有機肥能夠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石膏則能與土壤中的鹽鹼發生化學反應,中和部分鹼性物質,降低土壤的ph值。
灌溉方面,他們採用了科學的灌溉方法。在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如拔節期、孕穗期和灌漿期,合理安排灌溉時間和灌溉量,避免大水漫灌,減少水分蒸發帶來的鹽分積累。同時,還利用雨水淋溶的原理,在雨季來臨前,提前做好排水準備,讓雨水充分淋洗土壤,帶走部分鹽分。
好不容易完成了秋季農活的忙碌,鴻儒決定前往北京。
回北京並非鴻儒的初衷,而是母親在每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