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英語成績穩步提升,她臉上又重新綻放出自信的笑容。
釋超的語言交流小組也出現了分歧,在籌備方言文化展示活動時,大家對主題各執一詞。有的同學主張展示美食,覺得美食最能吸引人;有的同學則堅持展示民俗,認為民俗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更具內涵。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論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釋超站在人群中間,左右為難,眉頭緊鎖。他既想滿足每一個同學的奇思妙想,又害怕因自己的決策失誤讓這個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團隊就此離心離德。
會後,同學丙氣呼呼地來找釋超:“組長,你到底咋想的,這事兒得趕緊定下來,不然來不及準備了。” 釋超無奈地嘆口氣:“我知道,可大家意見都不一樣,我也難辦啊。”
經過深思熟慮,釋超意識到,民主投票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他再次組織小組會議,在黑板上寫下同學們提出的各個主題,誠懇地說:“大家別爭啦,咱們投票決定吧,每個主題都有它的閃光點,選出最受歡迎的,剩下的咱們以後再安排。” 同學們覺得這個方法公平,紛紛投出自己的一票。最終,“方言與美食的融合” 脫穎而出,既滿足了大家對美食的喜愛,又融入了民俗元素。
在籌備過程中,釋超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精神,根據大家的特長進行分工。擅長畫畫的同學負責設計精美的海報,把各地的特色美食與民俗風情透過畫筆展現得淋漓盡致;
文筆好的同學撰寫生動有趣的文案,詳細介紹方言背後的文化故事以及美食的製作工藝、歷史淵源;組織能力強的同學負責協調各方資源,聯絡場地、安排表演人員等。大家各司其職,齊心協力,一場精彩的展示活動順利開展,小組的凝聚力也更強了。
一個月後,雯雯的班級舉辦了一場 “家鄉文化分享會”。同學們紛紛上臺,用普通話介紹自己的家鄉,分享美食、風俗和方言。雯雯也分享了北方的冬天,阿強表演了一段湖南花鼓戲,小雨則用川劇唱了一首歌。
分享會結束後,班主任在臺上感慨地說:“同學們,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但在這裡,我們是一個大家庭。希望你們能珍惜這段時光,一起成長。”
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雯雯和阿強相視一笑,她們知道,這個新起點,將會是她們人生中最難忘的旅程。
靜兒的班級也舉辦了類似的活動。靜兒和小麗成了好朋友,她們互相學習普通話和粵語。靜兒還學會了用粵語唱《獅子山下》,小麗也學會了用普通話朗誦《再別康橋》。
班主任在班會上總結道:“同學們,語言是我們交流的橋樑,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希望你們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靜兒坐在座位上,心中充滿了溫暖。她知道,這個新起點,讓她學會了包容與理解。
釋超的語言交流小組越來越受歡迎。同學們在小組裡互相學習,分享彼此的文化。釋傑也逐漸融入了這個集體,他不再感到孤獨。
班主任在一次班會上表揚了釋超:“釋超同學的這個小組,不僅幫助大家提高了語言能力,更讓我們學會了團結與合作。”
釋超心中充滿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在這個新起點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他們在這個秋天,於不同的校園,經歷著各自的酸甜苦辣,卻都向著更好的自己大步邁進,讓青春綻放出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