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交河鎮,做轉職任務,交河那邊相關任務要多點,運氣好還能接到特殊的職業任務。
卓青龍從交河鎮帶回來的轉職情報,亦在卓山內部流傳,已引起卓山話事人的重視,並已提出將核心骨幹分批前往交河接受相關任務,完成轉職。
隨著卓山局勢日臻穩定,堂哥卓青龍帶著家書和一些吃食,又踏上了前往交河鎮的路途,並答應在一個月後秋收時節,爭取帶著交河眾人回村相聚。
……
村子裡的生活,逐漸恢復常態,大家種田的種田,開荒的開荒;三叔卓紹西也回到了伐木工的崗位,繼續他伐木生涯。
卓青麟也日益習慣這日出而作,日落而棲的生活,停了幾天的評書,也恢復了更新。
而那水窪地的南瓜,有的已有臉盆大小,已陸續可以進行採收。
每日清晨,卓青麟就拎著一根木棍,進入南瓜地,將一個個表皮泛黃大小南瓜收了回來,除了給幾家親近人家送了幾個外,全部送進了村食堂、小酒館,換成了貢獻點。
水窪地的水芋和薺荸長勢也是非常好,芋頭葉子的形狀猶如一個個小巧的鳳尾,邊緣呈微波狀,彷彿精心雕刻出的藝術品;紫色花朵猶如一群小精靈,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帶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而一根根薺荸苗就猶如一叢叢青蔥般,細細的嫩綠的管狀葉子鑽出地面,直挺挺地充滿傲氣。
水裡的茭白亦已採收了幾次,隔三岔五地能收幾根,改善一下伙食;遠處的藕塘也已早就佈滿大大小小的荷葉,偶爾還有幾株蓮蓬藏匿其中。
至於水泊對面的荒地,自三叔卓紹西離開後,就處於半開發狀態,幾位交好的叔父老祖也都紛紛轉職鄉勇,加入備戰行列,連個幫忙的都沒有。
已種的黃豆苗也是因缺乏田間管理,而長勢不佳,稀稀拉拉的,但好歹算是出苗了,多少有點收成。
這幾天在誠新太爺、青龍堂哥及大姑紅袖的努力下,借了牛才堪堪開墾出來,當下已是誤了農時,種點啥都晚了,因而草草撒了點蕎麥種子和蘿蔔種,蕎麥成熟期短,蘿蔔能過冬,希望秋冬季能有點收穫,備個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