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佔期間所造成的全部損失。
面對如此囂張跋扈的蔡家,蝌祖深知此刻老祖卓不凡並不在山中坐鎮,但他並未因此亂了陣腳。相反,他表現得異常沉穩,從容不迫地應對著這一棘手局面。
蝌祖態度堅定卻又不卑不亢,在與蔡家人交涉之時,引經據典,條理清晰地陳述事實並闡明道理。他毫不客氣地指出,明明是蔡家先動手殺人奪寶,而後更是倚仗自身勢力橫行霸道、欺壓良善。
既然蔡家有膽子挑起事端,那麼卓山一脈也絕不會退縮畏懼。倘若蔡家真要開戰,卓山必定會毫不猶豫地奉陪到底;至於這場戰爭究竟要持續多長時間,全憑蔡家決定。總而言之,只有一句話:凡是在戰場上失去的東西,休想透過談判桌輕輕鬆鬆地拿回去!
……
老祖卓不凡秘密返回劍門村後,對蝌祖與各家各姓的關係處理把控非常滿意,但對與胡氏結盟一事,便持審視態度,畢竟胡、蔡兩家已經打起來了,而卓、蔡兩姓還有得談。
冒然間與胡氏結盟,對卓家並無好處,說不定被胡家禍水北引,為胡氏擋刀,還不自知。
但卓老祖對交河鎮曹家的橄欖枝卻很感興趣,一來曹、石兩家與卓氏一道,均出身於北宋,治家理念有相似之處;二來相鄰接壤的石家不強,但曹家卻已在交河鎮佔據了一席之地,以遠交近攻之原則,結交曹氏未來可期;三來最重要的是曹家送來的一張鄉勇營建築圖紙,對卓山一地太過重要,足以改變當前戰略格局。
鄉勇營建築圖紙是交河鎮練兵刷副本時,出現在集體副本任務中的獎勵物品,對交河鎮來說可有可無,並不屬於必備建築;但對於劍門村來說,就太需要了,村裡有了鄉勇營,就可以將壯丁轉職為鄉勇,一個鄉勇營可以轉職招募300名鄉勇,鄉勇營算得上是民兵預備役、游擊隊,比現在村裡自行組織的巡獵隊這種草臺班子可好太多了,組織紀律性、戰鬥力均有提升;並且具現鄉勇營建築圖紙對行政級別並無要求,只要資源足夠,村落、山寨都能使用,而且鄉勇營對鄉勇著裝、兵器種類均無要求,不像兵營,需要有制式兵器和著裝。
……
隨著多方資訊的交集,擺在卓家人面前的一張周邊勢力圖逐漸清晰。
周、蔡、熊三姓歷史根源最長,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熊氏、敖氏均源自於楚國王室,且熊氏家族中可能真藏匿有一名楚國王室封君,具有特殊威能;周家可能傳承自大周王室後裔,起碼也是周室近衛之類,其護族功法從蔡氏傳出的資訊是雷公錘法,這是大周王宮內衛密傳絕學,目前尚不知周家是否傳承有完整功法。
而蔡家野心最盛,佔地最廣,在交河鎮、泥崗張、北羅鎮、大羅鎮、青雲鎮等周邊區域均有蔡氏村莊分佈,大隅地區春秋時期就是蔡家封地,蔡國的一隅,後被楚國熊氏所奪;漢末時期蔡家被吳國瓜分,後來兩晉南北朝,北方鄧氏、張氏等豪族南遷,蔡氏被打壓的頭都抬不起;再到唐朝時期,胡姓南遷,簡氏定居,都是在蔡家封地之上建基立業;再後來兩宋時期,北方漢人南渡,曹、石、卓等姓氏定居,徹底打斷了蔡家一統大隅的美夢,山域地界刮分殆盡,使蔡家地界再難成片相連,再無獨霸大隅的可能。
而且周邊氏族已隱約形成幾大勢力聯盟,以熊氏、敖氏為主體的楚王聯盟,以羅姓為首的錦羅府,以胡氏為主體的神刀盟,以蔡姓為主體的虞蔡聯盟,以鄧氏、張氏為主體的漢盟,以曹姓為首的交河鎮勢力,而簡氏可能加入了鹽幫,至於石家也是跟著曹氏走,現在卓家有點一家獨秀的感覺。
與周邊那些動輒便以王室貴族後裔自居的姓氏不同,卓家向來都是普普通通的平頭百姓出身,雖說卓姓出自楚國公子卓,但與卓不凡一點邊都沾不到,卓不凡此人,不過是茫茫江湖中的一介浪子罷了。
然而命運的齒輪卻在不經意間開始轉動,讓他於機緣巧合之下,竟在那大隅地區落地生根,併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基業,進而開宗立嗣。這一脈傳承歷經悠悠千載歲月,至今仍屹立不倒。
其地位與那大苗莊頗為相似,皆是處於一種孤立無援的境況之中。無論選擇加入哪一方勢力,卓家都無法真正當家作主,最終只會淪為他人的附庸或者充當戰爭中的炮灰角色而已。面對如此局面,卓家的歷任當家人心中皆充滿了不甘之情。
可是現實往往殘酷無情,自身實力的不足使得他們不得不暫時低下頭來。因為若是拒不加入任何一方勢力,那麼極有可能會招來各方的圍攻。畢竟在雙方展開激烈爭鬥之前,先行將勢單力薄的卓家瓜分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