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第七卷·君子不器(1 / 2)

小說:長安不見春 作者:雲書意

露出滿意的笑容。

“小姐真是神了,算無遺策。”棠梨亦是面露喜色。

一束陽光透過窗欞打在桌案的花瓶上,浮光湧動,瓶中的幾枝白梅像是披著一層鎏金,格外絢麗。

謝杳起身推開窗子,微風拂面,帶來濃濃春意,穀雨已至,又快入夏了。

一個身影從對面的簷上閃過,恰好被棠梨捕捉到,她壓低聲音,提醒謝杳。

謝杳頷首,笑了笑,不置可否。其實,她早就發現了對面的人影,聖上在東宮一無所獲,本就打算另尋出路,如今她李代桃僵,也算是將禍水東引,解了太子的困局。

“小姐,我們今後的處境,怕是更加艱難了。”棠梨轉樂為憂。

“燃眉之急,燒手之患,哪一個都艱難,可總要有人去做。”謝杳淡淡說道。

陽光透過堆疊的雲層,普照大地,光輝熠熠,勢不可當。

清風徐來,流雲微動,日光更盛。

謝杳垂眸,輕輕摩挲過幾枝白梅的花瓣,揚唇一笑。

東宮的危局告一段落,就好似一切都未發生過,日子恢復如往常,平淡逝水。唯一的一點不同,是太子與太子妃的關係——自二人相繼消失在尚書堂,又一同出現後,彼此表現得格外疏離,讓旁人瞧著甚是怪異。

“哥哥,太子妃和皇兄怎麼了?怎麼這般冷淡?”元承雙小聲嘟囔道。

“少管閒事。”元慶瞋目,示意她不要胡亂揣測。

元承雙撇了撇嘴,心下暗歎:這般樣子已半月有餘,若現下不是孟夏時節,他們之間怕是能凍死個人。

顧懷川走進尚書堂,瞟了一眼謝杳和元序,無奈地輕輕搖了搖頭。他理了理書簡,正色道:“今日策論不設規矩,大家暢所欲言,隨感而答即可,不必寫在紙上。”

待他們放下筆,坐好後,顧懷川繼續說道:“《禮記》有云:‘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倘使各位為君,當如何建立彼之大同?”

顧懷川看向適才小聲嘀咕的元承雙,溫和地笑了笑。

元承雙慌張地避開太傅的目光,別過頭去,腦中努力思索著答案。

一個稚嫩的聲音幽幽傳來,“便就如《禮記》所載,努力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或可建立大同。”

“那要如何實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呢?”顧懷川溫聲引導。

元康眉頭微蹙,不知該作何回答。

“三殿下年歲尚小,能有此見解已是難得。”顧懷川擺手,示意三皇子坐下。

“本公主認為,君、臣、民三者各居其位、各行其道,為君者盡力,為臣者勤勉,為民者知足,方得大同。”元承錦下巴微揚,語氣輕佻。

顧懷川略感遺憾地搖了搖頭。

“端淳妹妹此言差矣。”元承雙緩緩起身,“太傅,永樂以為,君臣應同治亂,共安危。君主若無能,盡力也是無用;臣之職責,不只勤勉,更在諫言;為民者身在其中,也當出一份力。君、臣、民各盡所能,才能建立大同。”

“言之有理。”顧懷川移開目光,望著還未出聲的剩下三位。

“本殿倒覺得,能從心所欲、順其自然的活著,才是大同的真正願景。”元慶率先開口。

顧懷川輕輕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元慶似笑非笑,“俯仰一世,從心所欲容易,不逾矩卻難。人生本應有千萬種活法,卻總囿於一板一眼的規矩之中,在法理、情理的限制下,踽踽而行。沉痾至此,為君者當革除積弊,順時而為,或謂大同。”

“二殿下既心有所惑,何妨一試?”顧懷川點到為止。他教習的這些日子,對幾位皇子和公主的品性看得一清二楚。若論才德,二皇子雖稍遜太子一籌,卻並非平庸之輩,加以引導,也能有所作為。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是故情理不可棄,法理不可不顧。”謝杳起身,抬眸迎上顧懷川的目光,“為君者賢,為臣者正,或可得一夕安寢。然天地生民若水,君臣若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夫民者,萬世之本也。”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元序接過謝杳的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江山社稷無不取之於民。故為君之道,大同之道,絕非……”

“絕非一家之言,乃萬民之功。”謝杳和元序異口同聲,一齊說道。

他們這番話擲地有聲,尚書堂四下靜寂,大家都在默默思量。

謝杳與元序的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