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遠府大戰的同時,其它地區的戰局也在進行著。
輔國大將軍趙煥,從西京城調出三萬駐軍,又從靠近西京城的幾個州府臨時徵召一批士兵,湊成六萬大軍。前往西河都護府,進攻立楊氏皇族旁支子弟楊威為帝的西河都督陳國抗。
這趙煥也是統兵多年的將領,雖然不算十分傑出的人物,但是經驗彌補了許多不足。
趙煥率兵來到西河都府之後,採取步步為營的方式,一點一點蠶食陳國抗的地盤。
陳國抗也率並進行了反擊,但是西河督府已經多年沒有發生戰事,他手下士兵的戰力不強。再加上趙煥率領計程車兵中,有一半是西京城的守兵,裝備在大梁是首屈一指。
而陳國抗手下計程車兵,加上新近招的新兵也只有四萬人左右。在這種情況下,陳國抗雖然對多地形要熟悉一些,但卻不是輔國大將軍趙煥的對手。
這裡的戰事持續了兩個多月,陳國抗雖然拼力反抗,但最終抵擋不住趙煥率領的大梁士兵。
到最後,陳國抗手下只剩下不到一萬人,並且被大梁士兵包圍在西河城。
這敵人已經沒有了勝利的可能,輔國大將軍趙煥派人找到陳國抗,表示只要他願意率眾投降,自己可以向梁皇宇文護求情,爭取得到寬大處理。
權衡利弊之後,陳國抗看答應了趙煥的要求,押著他推上皇位的楊威,率眾出城投降。
梓州司馬齊文遠,統帥以梓州為主的近十萬士兵,前往梓州東山、紅遠、白山三縣,去剿滅擁立楊東為帝的三縣叛兵。
齊文遠是梓州司馬,他所率的十萬梓州兵,大多數是梓州本地人,對地形十分熟悉。再加上人數上的優勢,裝備也好於叛亂的三縣。
在這種優勢下,齊文遠本可以很容易的取得勝利。可是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事,齊文遠領兵攻打三縣地盤,卻屢屢被對方算計,打了好幾場敗仗,折損了好幾萬士兵。
這戰局讓齊文遠頭疼不已,他是宇文護的心腹,對宇文護的個性十分了解。自己損失了這麼多兵馬,如果拿不下東山、紅遠和白山三縣,宇文護一定不會輕饒他的。
打又打不過,又不能撤兵,被逼無奈的齊文遠苦苦思索好幾日後,終於想出一個辦法。
他拿出多年來收集的民脂民膏,找到手下一名曾經在紅遠縣任職的將領,讓他去收買了向來十分貪財的三縣士兵總軍師。
在接下來的戰事中,靠著這名軍師的裡應外合,齊文遠終於打了幾場勝仗。在最後的決戰中,這軍師率領手下心腹造反,從後面偷襲三縣士兵,終於捨得這三縣大敗,丟失了所有城池。
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三縣剩餘的一萬多士兵,被迫撤到大山裡面。
這一片大山縱橫百里,要想剿滅這些對當地地形十分熟悉的叛亂士兵,幾乎是沒有可能。
齊文遠沒有其他辦法,只得向朝廷報告,已經剿滅了叛軍的大部分兵馬,只剩下千餘敵人逃進深山為匪,已經對大梁造不成較大的威脅。
而其他一些,造反的小勢力,則在各地駐兵的攻擊下,大多數都被平定了。
在所有的平叛戰事中,持續最久的是新任中書令吳遠昱對東羌族的征討。
東羌族羌王朵兀,本是東羌族第一勇士,東羌這個民族本來就崇拜強者,所以朵兀在東羌族的威望很高。
羌王朵兀十分勇悍,手下羌兵也是能征善戰之士,對於前來進攻自己的吳遠昱,他一點也沒有放在心上。
朵兀認為,大連朝廷派這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來討伐自己,那是對自己的藐視。
當吳遠昱率領手下士兵,來到西羌族的外圍,還沒有將營寨紮好,東羌族羌王朵兀,就率領他手下四萬羌兵,向吳遠昱所率士兵發起主動進攻。
一場大戰之後,大梁士兵兵敗,被迫撤兵二十里。可是羌王朵兀依然不依不饒,領著手下士兵乘勝追擊,又一次擊敗了吳遠昱率領的大梁士兵。
無奈之下,吳遠昱只得讓手下士兵再撤二十里,可是還沒等大梁士兵站穩腳根,朵兀率領手下羌兵又追了過來。
就這樣一追一逃,吳遠昱率領手下大梁士兵,連續五次向後方拔營,一直退出一百多里。
連戰連勝的朵兀變得驕傲起來,他繼續向大梁士兵發起攻擊。本著兵貴神速的原則,朵兀乾脆率領手下一萬多騎兵,將大部隊甩在後面,全力追趕吳遠昱手下士兵。
讓朵兀沒有想到的是,之前的連連兵敗,都是吳遠昱故意示弱,有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