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冊立孫和為太子,並同時將孫霸封為魯王。要知道,孫和與孫霸皆為孫權之子,且他們的生母皆是備受孫權寵愛的妃子。不僅如此,這兩位皇子都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也正因如此,兩人皆對那至高無上的儲君寶座虎視眈眈,欲圖將其收入囊中。
在此情形之下,雙方自然不會坐以待斃,而是積極行動起來,各自施展手段去籠絡朝中的大臣們。漸漸地,以孫和為首的一方集結起了包括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以及尚書丁密等人在內的強大勢力;與此同時,支援孫霸的隊伍裡亦有著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等舉足輕重的人物。
隨著這場黨爭的不斷髮酵升級,朝堂之上逐漸被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各方勢力明爭暗鬥,你來我往,一時間風雲變幻,局勢變得愈發錯綜複雜起來。
東吳兩宮之爭宛如一場漫長而激烈的風暴,整整肆虐了長達八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雙方展開了驚心動魄、不擇手段的爭鬥。他們相互攻擊,言辭如刀槍般犀利;彼此陷害,陰謀詭計層出不窮。這場權力的角逐讓整個東吳的政治舞臺陷入了一片混沌與紛亂之中。
時光荏苒,終於到了赤烏十三年(公元 250 年)這個決定性的時刻。孫權經過深思熟慮後,毅然決然地採取行動——他先是廢掉了孫和,緊接著又無情地下令賜死孫霸。這一系列舉動猶如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千層浪。隨後,孫權將目光投向了孫亮,並冊立其為太子,至此,東吳兩宮之爭才畫上句號。
然而,這場曠日持久的內亂給東吳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而沉重的。原本穩定有序的政治局勢被徹底打破,各方勢力紛紛登場,明爭暗鬥不斷升級。
朝廷內部的紛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國家的治理也因此受到嚴重干擾。與此同時,外部敵對勢力趁虛而入,對東吳構成了巨大威脅。東吳的國力在這場動盪中遭受重創,昔日的輝煌逐漸黯淡無光。
東吳末期,猶如一座搖搖欲墜的大廈,政治腐敗不堪,內部紛爭如熊熊烈火般愈演愈烈,國家實力亦隨之每況愈下。
在那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東吳後期的皇帝大多昏聵無能、碌碌無為,他們終日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將朝政大權拱手讓給權臣。而這些權臣們利慾薰心,為了追逐至高無上的權力,彼此之間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毫不留情地互相傾軋,致使朝綱大亂、政令不通,整個朝堂陷入一片烏煙瘴氣之中。
再看軍事方面,曾經威震天下的東吳鐵騎如今已威風不再。長時間的和平歲月,讓軍隊逐漸喪失了應有的警覺性和戰鬥力。平日裡疏於訓練,軍紀渙散,士兵們的戰鬥意志也如同風中殘燭一般,一點一點地被消磨殆盡。面對外敵入侵時,這支昔日的強軍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抵禦敵人凌厲的攻勢。
與此同時,東吳的經濟形勢亦是岌岌可危。繁重的賦稅和無休止的徭役像兩座大山一樣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人們生活苦不堪言。貧困、飢餓、疾病等問題接踵而至,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民怨沸騰。
在錯綜複雜的對外關係中,東吳與西晉的關係愈發劍拔弩張。西晉宛如一頭崛起的雄獅,實力日漸壯大,對東吳虎視眈眈,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終於,在公元 280 年那個歷史性的時刻,西晉大軍勢如破竹,一舉攻破了東吳的都城——建業。這座繁華一時的城市瞬間淪陷,東吳就此走向覆滅。東吳末期的衰落乃至滅亡並非偶然,而是多種不利因素相互交織、共同發酵所釀成的苦果。它的消亡不僅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更是標誌著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畫上了句號,中國歷史自此邁入了西晉統治的新時期。
而說到東吳末帝孫皓,他字元宗。此人在位期間荒淫無道、暴虐無常,加速了東吳的衰敗程序。其種種倒行逆施之舉令臣民失望至極,最終落得個國破家亡的悽慘下場。
孫皓是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三國時期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後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名聲很大,驚動華夏,令晉武帝感到惶怖。
公元 279 年,西晉大軍伐吳,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孫皓歸晉之後,得到司馬炎接見,被賜號為歸命侯。孫皓在洛陽的生活並不好過,他曾經在宴會上作詩諷刺司馬炎,結果被司馬炎所殺。】
建安四年
此時的孫策尚在人世。
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