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自稱是渤海高氏出身,但是實際上什麼樣子,我們都知道。”房玄齡道,“不過他終究搭上了渤海高氏這條線,在北方漢人中就有了號召力。而他本人出身鮮卑的事實,又能讓鮮卑把他看作自己人,從而能夠藉助兩家之力,終究打下一片天下。但是成也鮮卑,敗也鮮卑,高歡以此打下天下,在這種時候就要承受來自鮮卑族人的反噬。宋國如果想要攻伐北齊,只需要打出‘正本清源’、‘維護諸夏一致’的口號,就可以讓中原諸國不敢輕易支援。而晉國則是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
“晉國接下來所要做的事情也很簡單,就是說服齊國,利用他們的血係為渤海高氏背書——只要齊國承認渤海高氏源自齊國高氏,太公世系之後,那麼就沒人能攻擊高歡的鮮卑身份。宋國預想中的自己一家攻擊北齊的想法就難以實現。反而還可能要面臨齊國、晉國、北齊的三路夾擊。”杜如晦補充道。
“現在就只剩下一個問題。齊國願意這麼做嗎?”裴度有些疑惑,“要知道,齊國這一次給出的法統可不一般。和田齊不一樣,渤海高氏最終追溯的是太公之後,必要的時候可以繼承齊國真正的法統——如果齊國真的被滅掉,高氏完全可以用這個名義繼承齊國的一切。”
“但是反過來說也一樣,如果高氏被滅掉了,齊國同樣可以用這個名義來接收高氏的一切。無非是大宗兼併小宗還是小宗入主大宗的問題。”房玄齡解釋道,“更何況以現在宋國的兵鋒,高氏面對的壓力要比齊國大得多。以管子之智,不會看不到其中的利處。”
“晉國這是下了一步好棋啊。”李世民笑了笑,“這樣一來既拉攏了高氏,還順帶讓齊國也捲入了這場河北之爭。還能有效遏止宋國的兵鋒。”
“宋國要面對的問題不止這麼簡單。”李泌道,“如果晉國以正統為武器,要求宋國追溯族譜,自證華夏血裔,宋國又該怎麼應對?”
“這……很難嗎?”李世民有些不解。
“對我們來說,自然是不難,但是對這宋國而言,就是個天大的問題。”李泌道,“殿下之前應該見過隴西郡王,不知隴西郡王有沒有對您詳細說過大唐晚年之事。”
“倒是沒有細問。無非是君主昏庸,奸臣當道,反賊四起——歷朝歷代,莫不如是。”
“非也,臣說的不是這個。”李泌繼續道,“臣也曾與隴西郡王麾下眾人交談,問起他們的生前身後事。隴西郡王和那逆臣朱溫,之所以能在亂世中出頭,都是因為他們在平定黃巢的叛亂中立下了赫赫功績。而那黃巢攻入長安之後,流傳出了兩句詩。”
“說的是什麼?”
“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李世民陷入了沉默,良久之後開口道,“天街踏盡公卿骨……那些世家呢?所謂的五姓七望呢?那些號稱傳承千年不絕的世家都在做什麼?”
“如您所想,都沒了。或許此後還有人追溯先祖能夠追溯到某個世家,但是像我朝,像秦漢時以血脈為系,以家學為帶的龐大家族,在我大唐傾倒之後,也都消失在亂世之中。”
“就這,就這就能讓那些世家灰飛煙滅?他們見證過的亂世又何止一次?”與世家糾纏了半生的李世民依然難以相信這個事實,“秦末的兵鋒沒能摧毀他們;漢末的亂世他們親身參與,依然全身而退;南北朝山河陸沉,但是世家依然是世家。魏太武滅了崔浩九族,清河崔依然是清河崔,然後……他們就這麼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時間太久了,他們已經提不起刀了。”李泌回答的聲音很輕,“當他們已經能夠利用權勢在朝堂上獲取想要的權力的時候,當他們能夠用權力在朝堂上保護自己的時候,他們自然認為自己已經徹底安全了。靠著權勢他們可以掌控軍隊,但如果他們掌控不了軍隊,或者軍隊本身就已經沒有戰鬥力了,又當如何?”
“這應該說是嘲諷,還應該說是玩笑?”李世民嘆了口氣,“五姓七望,朱門大戶,就這麼崩塌在亂世之中,什麼也不剩。”
還不等其它人勸解,他便擺了擺手,“罷了,無論如何這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我們還是說回現在。”
“世家崩塌,武人掌權。本就經歷了幾次打擊的史料必然會再度散佚。而世家既已崩塌,新政權的君主自然也不會將其重建。一些世家才會做的事情自然也就沒人去做,就比如現在。”房玄齡此時已經明白了李泌的意思,“宋國是沒有辦法將自家血系追溯至春秋時期的。”
“宋國或許知道晉國會這麼做,所以之前就在鄴城裡散播流言,想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