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逝者如斯(1 / 3)

趙普的動作很快,幾日後,他便帶來了最新的訊息。

“臣前幾日,遍訪開封內外,將在朝的文臣武將和在野的隱逸俊傑都登記造冊了,連同兩位陛下在內,共計五十八人。”

趙匡胤心情有些感慨。趙普是他遇到過的最聰明的人,總能提前料到自己所想。但趙普又是自己好友中文人氣最重的人,明明看過的書也不多,一個刀筆吏出身,卻總在意他人評說自己學問深淺,朝中交友時也素來向文官親近,儼然文臣之首——哦,說來也是,宰相本該是文臣之首。自己是和他太熟,有時忘了他在扮演的角色。

之前自己問他有幾員將軍,他不可能聽不懂自己的問題,但他的幾次回覆還刻意強調的是“文臣武將”。

文人,士大夫,讀書人。此時此地,大爭之世,武事應在文教之先,道理很淺顯,趙普不可能不懂。他也很清楚自己的性子,知道自己會有這樣的想法,這般暗示,應是提點自己,莫要太輕慢文人……恐怕大宋在此間重生的文臣數量不少,頗有分量。連同自己在內共計五十八人,文臣怕不是有二三十人,不比武將差上分毫。

自文武分途以來,其分歧與衝突素來不少。五代驕兵悍將縱橫了數十年,自己要興文教,抑武夫,方有江山長久。而眼下各方勢力都只有尺寸之地立足,對外征戰勢在必行,反過來重武輕文,可能稱為自然而然的趨勢。與其為後日埋下不和的禍根,不如在最初就儘可能端平一碗水,趙匡胤覺得趙普可能是這樣的考慮。

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他自己的私利。畢竟趙普統兵騎術武藝都是稀鬆平常,他必須證明自己在謀劃籌措上的價值,免得日後被冷落。

見趙匡胤沒有回話,趙普知他應有些領會,君臣二人的默契早就到了這般地步。他便只是行了一禮,道:“陛下要了解詳情,臣想向陛下引薦一個人。”

趙匡胤語氣間有些玩味:“是你的人嗎?”

趙普微微皺眉,知道趙匡胤這是在敲打自己,不要試圖矇蔽聖聽,壟斷在君上面前的話語權。但這對他而言倒無所謂,繼續回答道:“此人乃後世宋人,還是本朝日後的第一史家。其著述之功,可與太史公彷彿——更有趣的是,此人亦姓司馬。”

“嗯……”

“陛下不想見?”

趙匡胤摸摸下巴,答道:“當然得見。”

這個“本朝第一史家”被自家太祖皇帝請入堂內,跪地行了全禮,口呼“臣司馬光參見先聖太祖皇帝,見過先聖太宗皇帝。”

趙匡胤連道免禮,說他心裡不緊張自是假的。帝王見到後世臣民,心情應與田家老翁見到素未謀面的孫子一般,而若是後世史官,則更多一層擔憂:自己在史官筆下究竟是何種形象?明君?昏君?

趙匡胤自覺以成就而言,自己應該不會太差。但是……

陳橋兵變。

無論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史官筆下,這件事必不會隱瞞。

餘光掃過坐在一旁的趙光義,發現自己這個弟弟也有著愧疚和擔憂的神色。趙匡胤忽然覺得自己有些想笑。自己兩兄弟,成就都有,但是生前的事情卻總有些那麼不可對人言——本來想著死都死了,考慮這些作甚?可誰知自己又活了過來,著實尷尬。

還好眼前這人看起來對自己很是恭敬,口呼先聖,禮節也全備——趙匡胤就是這樣,口上討厭繁文縟節,但別人對自己規規矩矩,心中還是高興的。

“朕適才聽趙中令所言,盛讚卿乃我大宋第一史家。”在這樣的氣氛之下,趙匡胤語氣也開始有點拿腔作調,“卿家為國著史,生前想必勞苦,朕且在這裡謝過卿家了。”

“臣惶恐。”司馬光依舊跪著,“為國著史這四個字,臣不敢當。臣並非國中史官,從政一生,也沒有多少功業,唯一值得死後誇耀之事,不過主編一書,歷數前朝得失,得聖上賜名,以為萬世之鑑……”

趙匡胤心中打起算盤,自己對子孫國祚還有點關心,至於所謂歷代得失,自己生前都覺得頭大。

趙普咳嗽了一聲,看了看司馬光,又看了看趙光義,搶先道:“司馬光,私事不要說太多了,我的意思是後代的國事,由你向太祖皇帝稟明。”

這話說得直白而不客氣,但司馬光也不覺不妥。開國先賢就算訓斥幾句,他也是不敢多說的。起身又向趙普行過禮,說道:“趙中令日前與臣拜會了此間所有的大宋臣子,詢問眾人生前的事宜,與歐陽修一起匯修整理,終是勉強知曉了本朝脈絡……”

“這件事做得應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