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億萬年之久的天啟紀元,神族、巫族、龍族大戰後,天地之間出現了短暫和平。
真神伏羲,一畫開天,肇啟文明,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又歷萬萬年後,神農氏、軒轅氏等上古真神根據宇宙萬物的規律,為了人類能夠更好的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結合伏羲八卦,相繼編纂或總結出了洞察天地規律更為詳細的方法,其中一本叫《連山易》。
《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
另一本叫《歸藏易》,天地萬物莫不歸藏其中。
這兩本天書在顓頊大帝絕地天通之後,就已失傳,《連山者》本來有八萬言,丟失了絕大部分,《歸藏者》有四千三百言,同樣丟失甚多。
上個紀元,也即大聖紀元時期,堯、舜、禹三位大聖,集齊幾十代人的智慧,終於在民間收集到了一些古書的玄機妙語,集合成冊,也就是後來《易經》的由來。
千百年來,古蜀五國各大巫師、畢摩、朵西薄、釋比等,就是根據上古天書《易經》的啟示,利用書裡陰陽、乾坤、剛柔等對立統一的思想來解釋宇宙萬物的一切。
《連山》、《歸藏》兩部經書因為相隔年代太過久遠,因此對伏羲八卦的演繹所有不同,因此,八個卦象的方位也所有不同。
《連山易》以艮瓜開始,艮代表的是山,《歸藏易》則以坤卦開始,坤代表的地,寓意萬物皆歸藏於地。八卦也即天地八個象,每一象都是以“氣”為主;天氣為歸,地氣為藏,木氣為生,風氣為動,火氣為長,水氣為育,山氣為止,金氣為殺。
姬蒙坐在一段木樁上,拿著一本古書,青雲看到,此書頗有些年份。古色古香的封面已經脆爛,但是裡面的紙張則儲存完整。
只聽小矮人唸叨:“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包子站在旁邊,一直“哦、哦、哦”地發出喘息聲,不知道是理解呢還是不理解?
娜發吃過一顆果子,問道:“難道億萬年前的遠古先民,就已經知道這日月執行規律了?”
姬蒙正襟危坐,沒有回答她的話,繼續說道:“《連山易》是以四季六氣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為吉凶判辨之座標,以三元九運為時空轉換。但這些都是以八卦也就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為基礎展開,而《歸藏易》略有不同,經書中並沒有明確規定乾、坤、坎、震等八卦概念,只有天、地、金、水、火、風、山、木之分,經書的卦序是天(乾位),金(兌位),山(離位),水(震位),火(巽位),風(坎位),木(艮位),地(坤位)。”
娜發越聽越困頓,也越難以理解,她看到包子離開後,躺在屋門口的木椅上,打著呼嚕,於是也就走開了。
她想著自己反正不是天選之人,沒必要去理解這八個卦象的歷史淵源和具體寓意。
她接過姬吉送過來的水果拼盤,坐在大紅杉樹下乘涼,不一會,便將果盤裡的水果一掃而光。接著,她抬頭望著天空,想看看太陽出來了沒?
連日的霜雪讓人發狂,她想著:“去年開始,一直經歷雨季,今年到這裡,一開始是夏季,不曾想,這似乎又進入了冰霜寒雪季節。”
好不容易天晴了,她正想吶喊幾句,但是又怕打攪到矮人族的休憩,於是也就忍住了。
意外的是,這一抬頭,她就發現了寶藏,她惱怒自己怎麼不早點抬頭,她看到這樹上結了許多紅色和綠色的水果。
瞅到水果鮮紅嬌嫩,於是垂涎三尺,問姬吉道:“這些水果可以吃嗎?”
姬吉說:“這種水果美味極了。”
娜發忍不住摘了幾個果實,咬了幾口,頓感清酸脆甜,真是酸爽至極。
娜發發現這果實從來沒見過,於是問道的:“這個叫什麼樹?”
姬吉說道:“這種樹,其名為?,樹碧而冬生,實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厥憤之疾。”
娜發一邊吃著水果,一邊看著,這樹除了結的果子好吃,長得也確實漂亮得很,枝上的花單獨一束一束的開放著,葉子茂盛而蔥蘢,葉狀狹長,末端尖細,花瓣較長,略微皺縮。花朵色彩十分明豔,姿態妖嬈。
她突然感嘆道:“假以時日,一定要將這個樹移栽到我們拉祜族部落去。”
姬吉對她的這種設想,驚詫之極。
話說,娜發、包子聽著姬蒙的解析,哈欠連連,困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