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我這就派人前去安排。”
張遼帶著命令,騎馬離開。
這看似漏洞百出的命令,沒有一個人質疑。
在張遼離開後,各自回營,忙碌起來。
......
高句麗都城,丸都山城。
比之大漢雒陽相差甚遠,即便是幽州城,也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然而,這裡卻是高句麗的最偉大的城池,至高無上的權力政治中心,所有的決定和影響高句麗的政令從這裡發出。“”
同樣的,這裡也是高句麗情報最為集中的地方。
錦衣衛以逃犯、商賈等種種不一的身份,生活在這座城的各個角落。
在酒肆,在攤販,在街道,總之,只要是他們能夠到達的地方,都有他們引爆的話題。
“漢朝起兵五十萬,北渡訾水,要覆滅高句麗。”
“我們和漢朝井水不犯河水,他們為什麼突然來攻?”
“誰說的進水不犯河水?別忘了你我可都是漢朝通緝的逃犯,高句麗窩藏逃犯,就可以作為開戰的理由!”
“不對不對,聽說是鮮卑南下攻打高句麗失敗,引起了漢朝的高層官員注意,用他們的話說,大漢的勢力範圍不允許有這麼牛逼的人。”
“你們說的都對,也都不對;故國川王雄才大略,胸懷開疆拓土之志,多次帶兵越過邊境,觸發了漢朝的底線,這才是漢朝出兵的根本原因。而你們說的那些,不過是細枝末節,不值一提!”
“瑪德,老子可是剛從河對岸游過來啊!聽說皇帝下令赦免非死刑犯人,發往西域墾荒,還能免罪,早知道,漢朝要打高句麗,我還不如去西域墾荒,至少行得端,坐得正,是個堂堂正正的大漢人,而不是做一個高句麗的亡國奴。”
“這有什麼好後悔的?大不了再游回去,主動投案,等到大漢拿下高句麗,肯定還需要人來墾荒,到時候機會不就來了。”
“有道理啊!兄弟,你是大漢哪裡的?我們一起游回去。”
“樂浪人,背的有命案,回不去了。”
看著轉身離開的錦衣衛探子,一群逃亡而來的傢伙,竟然從他的背影中看出了孤獨,忍不住問道:“誰知道這位兄弟犯了什麼案子嗎?”
“聽說是把他們縣的縣令給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貪官,壞官。”另有錦衣衛混在人群中,接過話茬,介紹道。
“真是一條好漢啊!”
在場的只要是從漢朝逃出來的,紛紛抱拳,朝著那遠去的背影行禮,表示崇高的敬意:“壯士大義,為我等謀得一條好出路,我們這就準備過河,返回大漢投案。”
一時間,大漢五十萬大軍攻打高句麗的傳遍丸都山城的每一個角落。
最為離譜的是,有個別版本,把五十萬傳到了五百萬大軍。
丸都山城各種訊息漫天飛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混雜在一起。
“王上,國朝上下流言四散,最誇張的說法是,漢朝發兵五百萬攻打我國,百姓人人自危,惶恐不安。”
“王上,五百萬大軍是假,十萬大軍在訾水對岸,伐木造船,準備渡河倒是真的,理當調集更多的軍隊前往,擋住漢軍渡河。”
“我大軍十萬,漢軍也是十萬,漢軍遠道而來,渡河作戰,我軍以逸待勞,岸上恭候,已是萬全之策,何須再次增兵?”
“在鮮卑和烏桓等部族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漢當五胡。所以說,王上,派兵增援駐防軍隊,阻擋漢軍渡河,是重中之重,否則,滅國只在旦夕!”
為了勸說增兵,全力應對大漢的戰事。
高句麗的官員,連亡國論都說了出來,不可謂是不大膽。
“就此停下,不要再吵!”
故國川王出聲制止亂糟糟的喧囂,不容置疑道:“此戰關係國家存亡,孤決意增兵,自三韓撤回來的五萬大軍,不用返回都城了,直接前往訾水,協同防備漢軍。”
“大王英明!”
主張增兵的官員,獲得了階段性勝利,當即高呼英明,大拍馬屁。
與他們觀點不同的一些官員,儘管心中不喜,任是露出欣喜的表情,拍著故國川王的馬屁
等到官員們一一離去,故國川王的近侍,發出一聲輕嘆,恰好被前者聽到。
“大戰未啟,因何嘆氣?”
“匈奴與漢朝爭,族滅,烏桓與漢朝爭,族滅,鮮卑與漢朝爭,族滅;故而,下臣為高句麗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