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知,在農業生產的廣闊天地裡,每一步都需腳踏實地,既要懷揣夢想,又要立足現實,選擇一條既穩健又不失進取的道路是當前的最優解。
心中那幅理想的養豬藍圖雖已漸趨完整,但她並未急於在成果預測上過於樂觀,而是採取了更為審慎的態度。
在計劃的最終陳述中,池雨微沒有直接宣稱能夠將養豬效益提升至驚人的100,而是保守地寫了一個至少提升50的目標。
這一決策背後,蘊含著對養殖業複雜多變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不可預見風險的充分預估。
在她看來,50的增長雖看似保守,實則蘊含著巨大的實際意義。
試想,若農場現有存欄生豬20頭,按照以往的傳統養殖方式,可能年總產量僅為200斤優質豬肉。
透過引入她精心設計的養殖管理計劃——包括科學的飼料配比、合理的養殖密度、疾病預防措施的強化以及環境控制技術的最佳化等——這20頭豬的年產量至少能夠躍升至300斤,甚至更多。
這樣的增長,對於農場而言,無疑是一筆可觀的財富增長。
池雨微的這份謹慎與遠見,不僅體現在對養殖成果的預測上,更貫穿於整個計劃的執行過程中。
計劃的成功實施離不開日常的精心管理與持續的最佳化調整。
在計劃收尾之際,更加註重強調日常管理的重要性,確保每一步都能按照既定方案穩步推進,同時保持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敏銳洞察,以便及時調整策略,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
希望這一份腳踏實地的養豬計劃,能得到農場領導的認同。
這樣,以後應該能吃上豬肉了吧?
:()早知道系統能掙錢,還下鄉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