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用食指在聚合物表面滑動,每次比較兩個不同表面的差異。
結果顯示,志願者能夠確切感知到這些奈米級別的山脊,也就是說一般人的手指就可以感受到5奈米高度的山脊,如果是盲人的觸覺將更驚人。
而張衝志的五感更是遠超常人,他現在手指觸感可以達到1奈米,如果手指表面佈滿真炁,他可以達到0.3奈米。
所以按照他的手指觸感,現在這100奈米粗糙度的鏡片,真有點“粗糙”。
張衝志花費一個晚上的時間,利用黑星的放大效果,利用純手工,對鏡片進行了精細打磨,使整個鏡面的粗糙度達到0.5奈米,而且與理論拋物面幾乎達到一致,成為多少年的經典。
接著玻璃廠利用最先進的鍍層技術,在鏡面上鍍上一層50奈米厚的銀原子膜,再加上一層25奈米厚的氟化物。
銀膜穩定性好,但是易氧化,採用氟化物保護,對於紅外光、可見光的反射效果好。
而且由於鏡面的平整度達到0.5奈米,所以對極紫外和x光線反射效果很好,也可以進行觀測和曝光,這將石申天文望遠鏡的觀測範圍,由紅外光、可見光延伸到極紫外光和x光線範圍內。
鏡片也達到同樣的精度,再加上改正鏡,目鏡都遠超人們的想像,讓嚴明覆非常無語,他不知道這樣的一架太空望遠鏡最後的觀測效果會怎樣。
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最後的效果最少比哈勃高兩個數量級,韋伯的一個數量級以上。
看到暗星的等級就連42米的極大南方天文望遠鏡也難望其項背,這是技術優勢的碾壓,難以超越。
接著引力揮測器的分散鏡、反射鏡、鐳射發射器等關鍵光學鏡片,張衝志都親自出手進行了最佳化。
另外為了增加慣性,有利於系統平衡,將每面鏡子的直徑加大,質量加大到60公斤,這裡面又需要超高的加工精度。
石申太空望遠鏡和張衡太空引力探測器,在發射上太空,進入正常觀測後,每天會產生幾tb的新資料,如何儲存、分析這些資料,處理這些資料,這需要有一臺強大的AI電腦。
所以每臺儀器都配備上一臺小型超級計算中心,採用450mm大晶片組為處理器,計算能力達到小型超算,保證整臺儀器的順利操控,還要兼顧能源供應。
隨著研製進度的進行,國家天文觀測臺臺長南建國來到鴻盛理工大學,進行參觀學習,王喜良、張衝志、歐陽文遠、周自遠等人進行接待。
最後雙方達成協議,石申望遠鏡和張衡探測器將與國家天文觀測臺分享資料,國家天文專家學者也可以來鴻盛大學天文系參觀學習,鴻盛大學學生教授也可到國家天文臺實習、參觀學習。
沒想到拓寬了學生的實習空間!
每日穩定更新4000+,求支援、收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