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保障物資的及時運輸和調配。在沿海地區,海防艦隊得到了大規模擴充和升級。新建造了一批效能先進的戰艦,裝備了更加強大的火炮和火銃,戰艦的設計更加註重航速、穩定性和作戰靈活性。同時,加強了沿海港口的防禦設施建設,修建了堅固的炮臺和城牆,設定了多重防線,以抵禦海上外敵的入侵。
外交方面,朱見深在賢才們的建議下,採取了更加靈活多元的外交策略。一方面,繼續與西洋諸國進行談判,在堅守大明核心利益的基礎上,適當做出一些讓步,以緩和與西洋諸國的緊張關係。例如,在海外殖民地的管理上,同意與西洋諸國共同建立“聯合管理委員會”,共同商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問題,透過這種方式分享利益、分擔責任。另一方面,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與東方的鄰國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互派學者和留學生,增進彼此之間的文化了解和友誼。與南方的國家在貿易、農業、水利等領域展開廣泛合作,共同修建水利工程,促進農業發展;擴大貿易往來,互通有無,實現互利共贏。並且,大明還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派遣外交使團前往其他國家,倡導建立和平穩定的國際秩序,提升大明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和影響力。
然而,改革的推進並非一帆風順。在農業互助組織“農會”的推廣過程中,一些地方官員和鄉紳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對“農會”的建立和發展進行暗中抵制。他們或是在土地分配上偏袒自己的親信,或是在培訓資源的分配上搞特殊化,導致部分地區的“農會”發展緩慢,農民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在工業改革方面,“大明工業研究院”雖然取得了一些技術創新成果,但在將這些成果推廣到民間工廠時,遇到了重重困難。許多工廠主由於資金有限、裝置陳舊,無法承擔新技術的引進和改造費用,導致新技術難以普及。同時,一些保守的工匠和商人對新技術持懷疑態度,不願意嘗試和接受變革。在軍事改革中,儘管林淵對北方邊防軍進行了大力整頓,但由於長期以來軍隊中的一些積弊和不良風氣難以在短時間內徹底根除,部分士兵對新的訓練方式和紀律要求存在牴觸情緒,影響了軍隊戰鬥力的提升速度。外交上,雖然大明採取了靈活多元的外交策略,但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一些國家表面上與大明友好合作,暗地裡卻在謀劃著自己的利益,隨時可能改變立場,給大明的外交帶來不確定性。
面對這些新的問題和挑戰,朱見深與賢才們再次齊聚朝堂,深入商討應對之策。蘇瑾提出,針對“農會”發展受阻問題,應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督考核,將“農會”的建設和發展納入地方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對那些積極推動“農會”發展、成效顯著的官員給予晉升和獎勵,對消極抵制的官員進行嚴厲懲處。同時,朝廷應加大對“農會”的資金和技術支援力度,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和農業生產資料。對於工業改革中新技術推廣難的問題,林淵建議朝廷設立“工業創新扶持基金”,專門為那些願意引進新技術、進行裝置改造的工廠提供低息貸款和補貼。同時,組織宣傳團隊,深入民間工廠,宣傳新技術的優勢和發展前景,提高工匠和商人對新技術的認識和接受度。在軍事方面,林淵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軍隊的思想教育工作,透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軍人榮譽感教育等活動,增強士兵的紀律意識和使命感,消除牴觸情緒。同時,加大對軍隊的投入,改善士兵的生活待遇和訓練條件,提高他們對改革的支援度。在外交上,朱見深決定加強大明的情報收集和分析能力,建立專門的外交情報機構,及時掌握各國的動態和意圖,以便在外交博弈中能夠提前做出應對預案,靈活調整外交策略。
在朱見深和賢才們的共同努力下,大明的革新逐漸克服了重重困難,開始顯現出積極的成效。農業生產穩步提高,農民的生活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工業創新成果開始在民間工廠得到應用,工業競爭力逐漸增強;軍事力量得到有效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和紀律性有了明顯提高;外交關係也逐漸趨於穩定,大明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鞏固。然而,朱見深深知,大明的未來依然充滿挑戰,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和探索,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