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民俗文化知識,對其越發感興趣。
然而,民俗文化節的舉辦也並非一帆風順。一些保守的文人覺得這些民俗不過是些“下里巴人”的東西,登不得大雅之堂,認為朝廷應該把精力放在推廣儒家經典、高雅文化上,沒必要為這些“俗事”耗費人力物力。
朝堂上,也有大臣站出來反對道:“殿下,這民俗雖說是民間之事,可如今您這般大張旗鼓地宣揚,怕是會讓百姓玩物喪志,忘了禮教正統啊。”
楊英豪聽了,不慌不忙地回應道:“諸位大人,民俗文化並非什麼玩物喪志之舉,它源自百姓生活,承載著我大明的歷史與情感,是咱每一個大明子民的根呀。弘揚民俗文化,能讓百姓更加熱愛這片土地,增強民族自豪感,與禮教正統並不相悖,反而是相輔相成的。況且,各地民俗中也蘊含著諸多為人處世、家國大義的道理,值得大家學習傳承啊。”
朱瞻基聽聞此事後,也支援楊英豪的做法,說道:“朕覺得鈺王此舉甚好,民俗文化是我大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當傳承弘揚,眾愛卿莫要再多加阻攔了。”
有了皇帝的支援,民俗文化節得以繼續順利舉辦下去,而且越辦越紅火,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不僅京城的百姓踴躍參與,周邊城市甚至更遠地方的人,聽聞這文化節的精彩,也紛紛趕來。
隨著民俗文化的不斷傳承與弘揚,大明各地的百姓對自己家鄉的民俗越發珍視,對大明這個國家的認同感也更強了。不同地區的人們透過民俗交流,增進了彼此的瞭解與情誼,整個大明彷彿被一條無形的紐帶緊緊聯絡在了一起。
楊英豪看著這因民俗文化傳承而愈發團結凝聚的大明,心中滿是欣慰,他知道,自己又在改變朱祁鈺命運、鑄就大明輝煌的道路上走出了堅實的一步。而他與林婉清的感情,也在這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民俗氛圍中,愈發深厚,如同那傳承千年的民俗文化一般,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成為這大明盛世中一抹別樣的溫暖色彩,激勵著他繼續為大明的未來添磚加瓦,書寫屬於這個時代更為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