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便定下了山河學院這個名字,木耒還親自為學院畫了圖紙,按照他心中的想法,來建這個學院。
在春播之後,麥收之前。木耒召集了一眾軍事骨幹,召開了軍隊統籌會議,把新國的軍隊劃分了一下。
將新國的常備軍劃分為五個師,一個師有作戰人員為2500人,分屬五個旅(一旅500人)。
第一師為重騎兵師,師長為頰戎,駐地為邯鄲。
第二師為火器兵師,師長為白駟,駐地為木耒的封地。
第三師為特混師,師長為祀紈,駐地在邢臺。
第四師為特混師,師長為繪綺,駐地在陳儀(山東聊城)。
第五師為騎兵師,師長為楊釋(楊馭之子),駐地在鮮虞的陽邑。
除了這五個常備師之外,還有八個常備旅,每個常備旅駐紮在一個或數個城邑。一般情況下不會呼叫常備旅,在對外作戰時,會就近徵用。
這些全部的師旅,全部聽從木耒調遣。
在戰時,有可能讓其中的一個師長,率領兩個,甚至三個師的情況。
就是說,雖為師長,只是在非戰時對這2500人負責,戰時由國君再行分配軍隊的指揮權。
這些常備軍都有自己的衛所,即他們的家眷在其駐地周圍。
常備軍每年的訓練時間,不會低於八個月。其餘的四個月可回家種地,和回家團聚。
常備軍計程車卒採取輪休的方式,基本每次輪休三分之一,麥收和秋收時,輪休的比例大些。
這樣既不耽誤他們生產,又不耽與他們練兵,在那八個月的時間裡,是有軍餉可拿的。
而且常備軍家屬所種的糧食,是免於徵稅的。
這樣拖家帶口算下來,新國基本上有五萬多人是軍戶,是免於交稅的,基本上佔了新國目前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常備軍是職業軍人,衛所類似於齊國計程車鄉,但比齊國的軍戶更職業。
新國常備軍的武器甲冑等,都由國家提供,齊國士卒則是自備;新國常備軍外出作戰時,軍糧由國家提供,齊國士卒則是自備;新國常備軍每年有八個月的軍餉,齊軍則沒有;新國常備軍在訓練時,國家每年補貼兩月糧食,齊軍糧食完全自備;新國常備軍的訓練時長也高於齊軍…………
除此之外,木耒還任命蹇叔為軍相。
什麼是軍相?就是平時負責軍隊的後勤、調配、換防、人事任免、裝備發放、武器更新、俸祿發放等事務。
在大戰時,軍相可能會隨軍,並提供一定的監督、策略參謀、戰術謀劃、外交戰略等,但並不直接統領士兵作戰。
在戰時,所有軍隊的調派,將領的分配,必須得到國君的應允,或由國君直接調派軍隊。
經過這次統籌會議之後,新國的軍隊有了規範,擴大了一定規模,各地區都有了自保能力,木耒也不需太過為軍隊操心了。
在邢臺,邯鄲和封地周圍,就駐紮著三個特別的精銳師,木耒和新國的安全也有了足夠的保障。
統籌安排之後,在麥收之前,木耒又令祀紈和繪綺領兵,開始向北繼續清剿長狄。
這次清剿長狄的規模比較大,出動了八個旅(500人\/旅)的騎兵。力求將大河之間(衡水德州滄州)的長狄清剿乾淨。
如果戰況允許,儘可能的向東北得到出海口(天津滄州沿海)。視戰事的情況而定,甚至會取消今年冬季的征伐,一心將長狄清剿乾淨。
長狄的總人數經過數次的清剿,應該不會超過五六萬人,但是因為他們分佈極其分散,所以此次清剿難度也並不大。
如果到秋收時,對長狄的攻勢非常有效果,甚至會輪換進攻的軍隊,哪怕一直進行到明年春天也行。
力求將長狄從諸夏的大地上,徹底的抹去,徹底除掉新國的心頭大患。
將軍隊的事情安排妥當之後,木耒近期便沒有其他的事情了,但他是閒不住的人,又開始謀劃行政區的劃分了。
主要原因是,現在邢國已經有三十座城池了,如果全部都國君來管理,真的管不過來,需要規劃郡了。
按照木耒的想法規劃,一郡統領周邊食至二十個縣。現在按照地域劃分,木耒想將新國暫時劃分為四個郡。
以邢臺為郡守,統領原屬於邢國的十一個城池,人口約九萬
以新市為中心,統領原肥、鼓、鮮虞國的九個城池,人口約八萬
以陳儀為中心,統領冠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