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國君大義,現已將鄭卒收為新民,將其盡數安置。
他們一進鄭國,就散佈這樣的言論,等到他們到新鄭的時候,都城早已為這事吵開了鍋。
鄭軍大敗的訊息沒多少人知道,因為鄭軍是全軍覆沒,基本沒人逃回來。但是國君等人還是知道的,資訊來源一個是斥候信使,另一個則是來自齊國。
齊國令鄭君不要再過問此事,更不要去招惹新國,新人現在就是一群比戎狄還野蠻的瘋子,過一段時間還是我們一起御楚好了。
新國的使臣沒有費多大的周折,便和鄭君談妥了贖人的事。
最終,鄭君以三十車財貨,1000男奴,2000餘女奴,以及數百個家庭的,前去投奔丈夫的妻妾子女,換回叔詹。
另外兩名大夫,也以不等的財貨和奴隸,為自己贖了身。於是僅僅耗時一個月,一支5000多人的隊伍便抵達了邯鄲,鄭國用1000鄭軍,迎回了國相叔詹和另一名大夫。
鄭國這個還算正常,衛國的一個大夫,那才真是奇葩。被俘的衛國大夫有兩名,一名是冠氏邑的邑大夫,另一名是帶兵的大夫。
冠氏邑的大夫不用說了,家眷城邑都在新國,自然也就投了新國,日後可能會混一個縣令的職務。而另一名衛國大夫的做法,堪稱傳奇,重新整理了新國人的眼界。
這名衛國大夫要求贖身,派了一個衛卒去衛國送信,說自己要自贖,但自己家的錢財又不夠。而衛國現在正是最艱難的時候,更沒有錢財為他贖身。
他兒子便四處借債,湊足了高額的贖身費,又命他兒子來新國將其贖回。他的妻妾盼夫心切,也一同到大江邊來迎夫。
卻不料,這一家人全都來到了新國,他一見到兒子和妻妾,便立刻改口:我要投誠,我要成為新人,我要為新君效力,新君就是我心中的太陽……
然後……然後一家人就留在了新國……
特麼的,你們的誠信呢?君子之義呢?
臨崎和柏御也是這樣,邢國已經滅亡,新國和邢國本是一家,他們也無處可去。
木耒答應臨崎:有合適的機會,會給他安排一個縣令的職位。
至於柏御嘛,他曾經是邢國的司寇,掌管邢國治安,於是他便在邯鄲謀得了一個都尉的職務,只負責邯鄲及周邊的治安,不負責守城及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