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愣住了,彼此看了看,半晌都沒人說話。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說張巡對,有違人倫。
說張巡不對,他是替朝廷堅守睢陽的,那豈不是說朝廷不對?而且歷朝歷代,對張巡只有褒獎,何曾有人指責他罔顧人倫?
朱由哲看沒人言語,笑著道:“就是隨便聊聊,你們隨便說。無論怎麼說,都不算有錯。”
過了一會,一箇中年士子上前一步道:“陛下,學生以為,張舍人所行無錯,反而是大善之舉。”
張巡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一般人以張舍人稱之。
朱由哲笑著點了點頭,“說下去。”
那士子先是拱了拱手,接著朗聲道:“佛法有云,沒有雷霆手段,難顯菩薩心腸。當時叛軍勢大,若睢陽失陷,江淮將完全落入叛軍之手。到時候,又有多少百姓將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張舍人是以一城百姓之性命挽救天下蒼生,因而並無過錯。”
朱由哲點了點頭,沒有做評價,“你們呢!你們覺得呢!張巡是對,還是錯?”
有了第一個人打樣,後面的人逐漸大膽起來。
多數覺得張巡是對的,個別覺得張巡有小錯,但無人指責張巡的所作所為。
旁邊的翰林院學士奮筆疾書,把每個人的話都記錄下來。
朱由哲認真聽完,依舊沒做評價,接著丟擲第二個問題。“睢陽城破,張巡身死後三日援兵趕至,七日後破賊,殺害張巡的尹子琦身死。有人說,若張巡再堅守三日便能等來援軍。但還有另一些說法……”
朱由哲掃視了一圈在場的眾人,淡淡道:“有人說,朝廷給予張巡的官職已然很高。若其戰死,這些官職便徹底無用。若其不死,他便有權統轄許叔翼、賀蘭進明等人的權利。他們不是沒有實力增援張巡,而是為了個人私利而坐看張巡戰死於睢陽。”
“同時,還有人說,張巡太強了,他越強,顯的許叔翼、賀蘭進明等人是多麼的草包。所以,他們寧願張巡去死,也不願這樣一個英雄活著。”
“朕的問題是,若這種說法是真的,正是這些人的故意拖延害死了張巡。若你們是大唐皇帝,面對剛剛擊破叛軍的許叔翼、賀蘭進明等人,是會重賞,還是重懲他們?”
眾人又沉默了,這個問題不涉及倫理,只涉及實際。
當時的大唐風雨飄搖,只能依靠各路藩鎮平叛,因而對他們多加忍讓。即使有錯,也不會懲治。
正是靠著這些藩鎮,大唐平定了安史之亂,大唐江山得以延續。但大唐卻喪失了皇室的尊嚴和榮耀,最後也亡於藩鎮之手。
這個問題和上一個問題,看似都是在問張巡,而實際上問的是取捨,問的是大明的將來。
看半晌後,依舊沒人回答,朱由哲笑著道:“既然沒人主動應答,那就輪著來吧!從左向右,依次回答。”
眾人無奈,只得一個接一個回答。
有的覺得應該重懲,以維護朝廷尊嚴。
有的覺得事急從權,應該重賞,畢竟朝廷還需要他們去平叛。
也有滑頭的,覺得重懲和重賞都不合適,應該輕賞和輕懲。對他們進行敲打,讓他們知道朝廷的底線在哪裡,讓他們不敢太過放肆。
朱由哲依舊只是靜靜的聽他們作答,沒做任何評價,而他的問題則一個比一個刁鑽。
例如城池被圍,糧食有限,是救兵還是救民?
官吏清廉,不貪百姓一毫。因缺錢歸鄉,賣了自己女兒換作銀子。這等行為,朝廷應該鼓勵還是重懲?
劉邦和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締結盟約。但很快,劉邦便背約進攻項羽,此舉是對還是錯?
漢武帝用兵匈奴,傾全國之力,死傷無數,才得以趕走匈奴,是否值當?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景泰皇帝登基為帝,力挽狂瀾,但拒絕還位給英宗,是對還是錯?
英宗皇帝被俘,前來叩門,守城將領拒絕其入城,是對還是錯?
永樂皇帝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身為建文帝的親信之臣,方孝孺是該順從永樂皇帝,還是寧死不屈,遭受滅十族之禍?
皇帝被敵軍所俘,是否應該用金銀換他回來?當敵用之做擋箭牌時,是否應該為了皇帝的安危停止進攻?
……
回答的人膽戰心驚,記錄的人也滿頭大汗。
等每個人出去的時候,他們目光呆滯,後背早已溼透。彼此看了看,眼神裡有驚恐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