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蔡邕感到很突然,不禁臉色大變,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嘆息。王允勃然大怒,嚴厲指責蔡邕:“董卓是國家的罪人,禍國殃民的罪行不可饒恕,你身為天子臣民,應該從大局考慮,從國家出發,共同聲討國賊,不想你念及他對你的一點私人恩惠,竟然為他感到痛惜,這難道不是與董卓同一鼻孔出氣嗎?”說完,便不容分辯,立即將蔡邕押至廷尉處問罪。蔡邕有口難辯,但作為文學家和史官,他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業,繼續寫成漢史,便陳辭謝罪,自己願意承受刺劍削足的酷刑以保全餘生。士大夫們都十分同情憐憫蔡邕的遭遇,設法營救蔡邕,可毫無結果,太尉馬日磾專程前往王允住處,替蔡邕說情:“伯喈(蔡邕字)是難得的曠世奇才,學問淵博,見多識廣,特別是對本朝故事瞭解頗多,應當給他機會,讓他繼續寫成史書;況且伯喈以忠孝聞名於士大夫之中,現在以莫須有之名給他判罪,恐怕有失眾望,不服人心吧!”王允根本不聽勸告,反駁馬日磾說:“先前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成謗書,流傳後世,現在國事衰敗,社會上缺乏時代精神,不能讓蔡邕像司馬遷那樣,毀謗和誣衊幼小的天子,因為這既對神聖的道德教化毫無益處,而且還使我們這些人遭到批評和指責!”馬日磾無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對別人說:“王允這種作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這是一個國家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命脈,而讓國家經典得以流傳,則是重視國家制度和創作的保障。如今,像王允這樣不重視賢才,切斷國家的命脈,阻礙國家經典的流傳,難道能維持久遠嗎?”可憐蔡邕最後冤死獄中。之後,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對蔡邕的死議論紛紛,王允這才真正明白蔡邕的確罪不及死,後悔莫及。
董卓死後,王允在如何安排和處理他的舊部時,反覆無常,態度極不慎重,而這正是王允最後走向滅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呂布也多次相勸,可繼而王允又對群臣解釋說:“本來,他們是沒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隨董卓,所以不得已聽從董卓差遣,犯了錯誤。現在如果給他們突然加上惡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上上之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呂布又想把董卓的財物賞賜公卿、將校,王允又不準。王允平日卻看不起呂布,以劍客對待他。呂布也認為自己有功勞,自吹自擂,既不得意,漸漸與王允不和了。 [9]
涼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隊,戰鬥力強,而且對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後,如何處置涼州兵,是關係王允本人和東漢政權的大事。王允企圖削奪涼州兵將領的兵權,取締全部涼州兵,並且計劃利用關東兵去控制他們。可是後來有人對王允說:“涼州兵素來害怕袁紹,畏懼關東兵,而今,如果派關東兵去解散他們,涼州兵人人都會擔心性命不保,這樣,很容易引起兵變和混亂。還不如任命皇甫嵩(字義真)為將軍,去擔任涼州兵的統帥,並讓他長期留在那兒,以便安撫軍心。”王允堅決反對:“這樣絕對不行,關東兵是反董卓的義兵,與我們是同一條路線,現在董卓已死,如果繼續把他們屯駐在險惡之地,雖然安撫了涼州兵,但是關東兵將領會疑心我們不重視他們。” [10]
身死人手
百姓聽到王允想解散涼州兵的風聲後,便到處傳言,說王允要殺掉所有涼州人,一時之間,整個涼州人心惶惶,一片驚慌。身在關中的涼州兵將領全都擁兵自守,並且互相傳告:“丁彥思、蔡邕只不過受了董卓的一點厚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殺了。對於我們,不僅沒有絲毫赦免的意思,反而想剝奪我們的兵權,置我們於死地。今天奪了兵權,明天我們也要變成魚肉了。” [11]
當初,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屯在陝縣,又令手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率領步騎數萬出兵關東,擊破朱儁。 [40]李傕等人在得知董卓被殺後,遷怒於幷州人,把軍中的數百名幷州人全部處死。等他們回到陝縣後,發現牛輔已死,決定散夥,於是先派人前往長安請求大赦。王允認為誅殺董卓後已經大赦過了,這一年內不能再赦,因此不許。陝縣諸將恐慌,武威人賈詡建議反攻長安,李傕深以為然,又對諸將說道:“朝廷不肯赦免,我們當被處死,那還不如與他們拼死一戰。如果攻打長安,事成則可以得到天下;不成,則搶奪三輔的婦女財物,西行隴上,回到故鄉作賊,起碼還能多活幾年。”諸將贊同李傕的方案,於是共結盟,率領數千兵馬,西攻長安。 [41-42]
王允聽說李傕起兵後,令涼州大人胡軫、楊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