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次在北方几個景點蜜月旅行回到臨海市東港區以後的一個晚上,科學家李傑和鍾曉燕夫妻倆在睡夢中穿越到陸家嘴明珠小區,和小區的一些居民一起,乘上了到安徽黃山進行旅遊的大巴車。
俗話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科學家李傑和鍾曉燕夫妻倆剛上車坐穩,心裡就覺得這次黃山旅遊,一定有很多神秘的東東讓人神往不已。
這時,太陽公公從東海邊露出了笑臉,科學家李傑和鍾曉燕乘坐的上海春秋旅行社的旅遊車就出發了。
出了上海市區,透過明亮的車窗,可以看到路邊一排風格各式小樓從眼前掠過,那不是別墅區,而是農民房。科學家李傑和鍾曉燕在想:高度的城市化也許是中國農村的未來,中國近十億農民也有可能透過這種方式走向共同富裕……在思考中,隨著車廂的搖晃,他們夫妻倆彷彿小寶寶在搖籃裡一樣睡著了。
等他們醒來時,車已進入安徽境內。鍾曉燕發現,路邊的民房,皆變成了白牆黑瓦,兩側山牆砌有高高的騎馬牆,這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最讓人稱奇的是這些房屋的窗戶都開得比較小,而且離地面都比較高。她就好奇地問科學家李傑:“你是科學家,懂得比較多,你說這裡的屋子為什麼開窗這麼小?”
科學家李傑說了一個故事,也就讓鍾曉燕知道了來歷。李傑說:“這種建築格局是深有講究的,安徽古稱徽州,自古山多而地貧,故成年男子多數外出經商,外出遠行前,父母為其娶一女子為妻,意為留根。那高牆小窗加大了攀爬難度,是為家中的女子能更好的守節。”
鍾曉燕聽了以後,感慨地說:“這也太難為這裡的婦女了,沒有男人在家守護,只能獨守高牆小窗的屋子,寂寞地過日子。”
當科學家李傑和鍾曉燕正在為“浩蕩山河男兒壯志,冷清清院落女兒無趣”而思慮感嘆時,黃山已經近在眼前。
進入黃山的南大門,他們和其他旅客一起下了車,步行了幾分鐘,就走進一處名為“皖鄉一樓”的餐館,開始吃起了八菜一湯的團隊午餐。飯後,他們又馬不停蹄地換乘了小巴,直接上了盤山公路。
小巴在盤山公路上慢慢行駛著。李傑感到空氣中似乎飄浮著一絲絲的甜味,撫摸著我們每個人的寸寸肌膚,溼溼的,爽爽的,心也隨之舒暢起來。蜿蜒而行的盤山公路異常的險峻,在一個接一個的急轉彎中,鍾曉燕看到了蒼勁挺拔的松樹,還有那漫山遍野的綠色竹子,心裡覺得眼前真是山水如畫,翠竹如海。
在一個山巒如黛、清淨優雅的地方,科學家李傑和鍾曉燕跟著導遊和其他旅客一起下了車。環顧四周,在一片片翠竹的掩映下,碧池如玉,散落在蜿蜒的山谷巨石之中。原來,眼前就是“天下名泉”之稱的黃山老溫泉口,只見一橋飛架山間,雙拱石橋下流淌著潺潺溪水,橋身上寫著三個字“名泉橋”,雖不知這座橋始建於何年何月,但是從橋身的古老與滄桑中,可看出其歷史之悠遠。
走過“名泉橋”,向東走不遠,李傑和鍾曉燕就看到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石像。只見徐霞客目光炯炯有神,凝視著遠方,果斷中透著剛毅,李傑猜此像定為名家之作。徐霞客曾贊黃山:“遊黃山天無下山”。幾十年來,好多人都在猜想:到底是黃山美景成就了徐霞客的遊記,還是徐霞客的遊記成就黃山的美名?好像誰都吃不準。
沿著逶迤蜿蜒的山路,李傑和鍾曉燕跟著導遊緩緩向前行進。忽見前方的山上有一瀑布飛濺直落,在若隱若現的太陽光下,泛著若有若無的五彩之光。有三隻小猴正坐其間,大家頓時高興地叫起來:“猴子,有三隻猴子。”隊伍中,有人向小猴招手,還有人要給小猴投食。不想,此舉被李傑和導遊立刻阻止。原來,這黃山的猴子是純野生的,這三隻猴子是出來偵察的,如果發現有食物會叫來大批的猴子前來搶奪食物,這是非常危險的。
走過很長的一段石階,大家終於來到茲光閣。這裡有一塊巨大的花崗石碑,上面鐫刻著“世界地質公園”幾個硃紅大字,看來黃山不僅是中國人民的,也是世界人民的。李傑發現,茲光閣裡都是黑色的柱子,青瓦的房頂,重疊屋簷式建築,顯示出中國古建築獨有的神韻,正門的匾額題有“茲光閣”三字,字型大氣磅礴,端莊渾厚。鍾曉燕上前仔細一看,居然是董必武先生親筆所題。站在茲光閣前,向上仰望,只見它身後的山峰直插雲霄,高不可攀。但是,那蒼松翠柏卻是聳立於險峰之上,宛如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置於大家的眼前。
李傑和鍾曉燕正沉醉於欣賞茲光閣時,導遊卻對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