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魚還不算多呢, 族長還說過,要是有什麼飼料在,這些魚會養的更肥。”
熊巫跟熊祀最終還是沒有離開這裡,看著族中婦女吃力地將一條條殺好的魚掛在架子上,瀝乾水分,他們也沒有袖手旁觀的意思,連忙上前,將又一盆殺好的魚給掛在了架子上。
稍微瀝乾的魚,將被放到直徑一米的木盆裡,按照十斤魚一斤鹽的比例,給魚身上均勻地抹上鹽,然後移到室內,每隔一段時間翻面,如此醃上兩天,等到醃製均勻,再將醃製好的魚肉掛起來,放陰涼且通風的地方,開始風乾鹹魚,如果在風乾的過程中會看到鹹魚的表面變得乾爽並且有彈性,就可以收回並儲存起來了;
而醃製好的鹹魚,可以放在秋冬日的太陽底下繼續晾曬,以增強其保質期。
現在在各個部落,魚肉已經佔了很大一部分的食物消耗,不僅可以醃製鹹魚,還能用來燉湯,在秋天,很是滋補,每天早上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燉的奶白的魚湯,上面撒上一點蔥花和韭花,早起的寒氣就被驅除出身體,讓人倍感舒爽。
部落裡的十幾口大大小小的池塘,不僅貢獻了3萬多斤魚,還產出了不少蝦蟹和甲魚。
兩斤多重的甲魚,被張洪讓人挖了一個直徑4米多、深一米的水坑放養在裡面,總共大約有150多隻,冬天可以吃上一些新鮮的,甲魚湯可是滋補的很。
而一些螃蟹和蝦子,就遭殃了。
由於之前族人們都不喜歡吃這種渾身是殼又沒有多少肉的東西,而且捉起來也很麻煩,導致池塘裡螃蟹很多,足足抓了有500多斤。張洪可是知道螃蟹的味道的,而且不需要太多複雜的步驟和材料,直接蒸就可以了。
在熊木的努力研究下,部落裡現在除了陶鍋陶罐陶缸等,還有一些常用的陶製炊具、用品,比如鬲,就是在陶鍋的上邊,又用木頭製成了一個框子,可以透過下面加熱熱水產生水蒸氣,蒸熟上面的食物。
如果有竹子的話,用竹子製作蒸籠,效果會更好,不過有了蒸鍋,也能將這些螃蟹給做熟,滋味倒也不壞,就是沒有醋、醬油這些調味料,但清淡略帶一絲鹹味的蟹肉,還是很受部落吃貨們的喜愛,尤其是熊巫,這些天每天都要吃上幾隻,將蟹肉、蟹黃放到嘴裡細細品味,眯著眼睛的樣子讓張洪很是無語。
蒸好的螃蟹讓族人們嚐到了鮮美的滋味,而吃剩下來的蝦殼等,又被拿去餵豬餵雞,給這些牲口補補鈣。
至於蝦子,則是用另外一種更細密的蝦網給捕上來的。
池塘裡的蝦子,個頭大的有手指頭那麼大,小的只有1-2厘米,通體透明。大一點的蝦子用來炒菜味道不錯,被撈上來之後,洗淨剝去蝦頭,連同殼放到鍋中炒熟,一會兒就是一盤美食;而小一點的,就直接洗淨,晾曬在麻布上面,曬上幾天做成蝦皮,等曬乾後往罈子裡一裝,等到冬天煮肉或者早餐煮粥的時候往裡撒上一些,既能增加食物的鮮味,還能補充一些營養。
更大的蝦子,除了撈一些出來食用,剩下的一大部分都被放到一個專門用來養殖蝦子的水塘裡,準備等冬天結冰的時候,將蝦仁給剝下來,凍起來,搭配上從田野中找到的野生豌豆一起炒。
部落裡的婦人和孩子們特別喜歡吃蝦仁,每天捕捉到的河蝦,大一點的都會交給這些孩子和婦女,讓他們剝出一個個蝦仁。除了清炒之外,還會混合著豬肉、粟米等放到石臼裡搗成肉醬,然後放入調料,製作水汆丸。
水汆丸不僅僅只有蝦肉味的,還有魚肉、豬肉的,這些丸子在中午或者早上,會被丟到鍋中跟一些菘菜葉子、冬瓜等一起煮,每個人吃上十幾個丸子,喝上一大碗肉湯,便是一個上午的飯量。
捕撈完魚塘裡面的大魚後,族人又將厚厚的淤泥、爛樹葉等從塘底挖出,加深池塘深度,也將這些淤泥作為肥料運到田地裡。
淤泥裡有很多小魚小蝦,部落裡沒事幹的小孩子們,就提著小水桶,一塊淤泥一塊淤泥地捉這些魚蝦,捉滿一桶,就送到廚房讓大人給炒熟,要麼就拿去喂小雞小鴨,玩得樂此不疲。
撿到的稍微大一點的魚,也被放在陶鍋裡煮熟,混合著青草、野菜、粟米,被一桶桶地提到了豬圈,倒入石槽中,讓一頭頭野豬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