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木為巢室,襲葉為衣裳。
熊部落最早的棲息地是崖壁下方的空間,第一代可以稱得上房屋的東西,就是現在居住的土牆木頂的建築,但現在已經有些破損,畢竟當時技術還不成熟,工具種類也不是很多,建造的材料也只是一些土木和石頭。
雖然這些土房子牆體很厚,給族人遮風擋雨完全足夠,厚重的感覺給族人十分可靠的安全感,倒是可以再使用使用,可是每到下雨下雪就要提防上面破損處或破洞滴下來的雨水,或者積雪將上面的一些木頭給壓斷,不斷地維修令人不勝厭煩,今年,可以考慮修建一些更好的房子了。
最早修建的房屋,還是張洪第一年秋天帶著人修的小院落,只有20間,當時是夠部落的幾十號人居住的,但隨著部落的壯大、各個部落經常性地“派”族人來幫助建設,熊部落居住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圍牆裡快沒有多少地方能夠用來蓋老式的土坯房了。
對於建造房屋的材料,也需要進行革新了。
張洪知道,雖然部落周圍石頭挺多,採集起來也很方便,而且周圍的泥土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是建造土坯房的速度卻快不到哪去,並且有些步驟要有一些熟練的族人操作才能順利完成。
並且對於空間的利用率,也需要進行提升。土坯房內部的空間很大,足以容納10-15人,可是對於一些有家小、有配偶的族人來說,著實有些不太方便。雖然這個年代還是史前的原始文明,但不代表沒有形成一些家庭的概念。
為了提升部落的凝聚力,推動部落的發展,張洪現在就要逐步地在部落樹立家庭的觀念,為以後部落的“私有化”打下基礎。
為了解決住房問題,張洪想到了後世的合租房——沒錯,就是連儲物間、地下室、客廳都能被房東們隔成小房間的合租房,後世都在用,那麼在這個時代,用一下這種房子的基本結構,也是很合適很符合邏輯的吧?
當然張洪倒不至於連一些基本的房屋空間也給“最佳化”掉,每座房屋還是有一些儲物室、客廳等類似的功能空間,儘量給部落的族人,在休息時有個安靜、不那麼吵鬧的房間。
另外,各個部落已經很多次向張洪反映,他們要搬出山洞,跟熊部落一樣,修建圍牆和房屋,讓族人在更加寬敞溫暖的地方生活。
張洪明白這些人在看到熊部落的住房和圍牆裡面的生活後,那種嚮往和渴望,但他也明白,如果單純依靠他們自己,即便是張洪把建造圍牆的方法和各種技術都教給他們,他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和勞動力來建造,反而會耽誤他們自己的生活節奏。
當然,他們的需求還是要滿足的,正好,熊部落自己領地的範圍也要繼續擴大,雖然圍牆還能用上好幾年,但不斷增長的牲口需要遷出去,分散到各個養殖地集中養殖,而這些牲口在每天晚上,就不用趕到圍牆裡,而是就近在養殖地進行休憩,這些養殖地也會建造一些堅固的房屋和圍牆,防止野獸或者潛在的敵人襲擊。
而建造這些養殖點、幫助其他部落建房、解決族人的住房問題,光靠夯土為牆、壘石為屋,就有些拖時間了。後世張洪生活的農村,雖然還有不少土坯房在使用,但大部分都在改革開放後逐漸變成了磚瓦房,直到變成商品房。
那些磚瓦房,現在應該可以解決熊部落在建造房屋方面遇到的問題。
在部落的西北方向,離部落大概十里左右,有一處小土坡,高出地面十幾米,上面生長著一些樹,因為地形的原因,不太適合種植莊稼和蔬菜。
經過探查,這裡有很多的黃土,黏性足夠,正好張洪需要燒磚和瓦,要用到大量的黃土,於是這裡就成為了今年開春新建的第一個新產業——磚瓦坊。
平心而論,建造土坯房倒是難度很低,而且效果不見得比磚瓦房差,但是土坯房也有一些缺點,比如蓋起來比較慢,不能蓋太高等,遠沒有用磚瓦更加靈活。
小時候,張洪就見過農村蓋房子,一板車一板車的紅磚或者青磚,被卸下來之後,他也跟小夥伴一起玩過過家家的遊戲,用青磚搭房子,然後再加個屋頂,蓋房子是童年經常做的事情。
製作磚瓦從技術上來說沒有什麼挑戰性,主要還是在於產量和效率。
採集黃土倒沒有什麼難度,只要將表面的雜草去掉,往下挖就行了,挖出來的黃土,需要先進行破碎,將其中的石子和雜物給去掉。當然也不是什麼土都能用的,生產磚瓦使用的是地表以下一米多深的高純度黃色粘土,因為只有土質較厚的地方才有黃土,所以這個山包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