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返回之時(2 / 3)

但去的都不是什麼有危險的地方,本身來說還算是比較宅的,而且經過探險遇難,這一世更加謹慎。但有些事情你不去實地檢視,你就不知道這其中可能蘊含的機會。

沿途的地形地貌如何?有什麼礦產?還有沒有其他部落的存在?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即使是部落裡學習文字最多的巫,也沒有辦法準確地向他描述他想要知道的事情。

對外探索,很有必要。

現有的部落,共有人口約2000人,18個部落有大有小。百分之九十的食物都是從狩獵和採集中得來的,剩下的,則是各種途徑獲得,所佔用的人口,至少是佔族中一半的青壯年,就算如此,食物也是很緊缺。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張洪將逐漸改變周圍部落的食物來源途徑,將六成的人口用於農業,食物來源從農業中獲得至少百分之六十。

而到了那個時候,就會形成一個以熊部落為核心的“部落聯盟”,並透過這些部落不斷地向外進行擴散,從而影響著周圍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不斷壯大。

在各部族幫忙開墾荒地的時候,張洪則跟熊木、樹杈等人研究著水磨和水碓。

水碓的原理很簡單,結構也不復雜,就是利用槓桿原理。而水碓的工作原理分為兩個部分:動力和舂搗。

動力部分透過在儲能的一端,木頭上開上一個特殊的水槽,在水邊引入水流注入後,這一端會因為重力下降,將安置著舂搗裝置的另一端高高抬起,然後到一定的高度,水槽中的水將會被排出水槽,而另一端的舂搗裝置,則在重力的影響下,砸向舂臼中的粟米,而溪水又開始重新注入水槽。這種裝置還能加裝止停功能,只要斷水或者在一端支上一根木頭,便能進行停止,供族人收集舂好的粟米。

如此往復,由水流代替人工舂米,實現了原始的自動化。

雖然在單位時間裡,這種舂米的辦法沒有人工舂的快,但勝在這是不需要耗費人力的裝置,而且效率不足,可以提高數量啊,一部水碓不行,那5部呢?10部呢?門口的小溪,有一些落差比較大的地方,是可以安裝不少水碓的,只要有幾個族人在那邊看著,定時收集粟米、新增粟子就可以了。甚至這些工作,老人婦女都能勝任。

而石磨則稍微複雜一些,主要是對石材的打磨。

石磨是由兩塊石頭組成的,兩塊石頭中間是用來碾碎食物或者其他東西的地方,而上下兩塊石頭,要再石頭面的中間位置,鑽出一個孔,兩個孔對齊,用木頭作為軸承,上面的石頭還要在石面上再鑽出一個孔,作為添料口。石頭與石頭的結合面,還要劃上一些條紋,用於增加摩擦力,同時也讓食物碾的更碎。

部落裡今年還播種了大概50畝的菽,也就是黃豆,黃豆的產量不算低,也有個30多公斤每畝,50畝地收了有3000斤。

這些黃豆,能夠用的地方很多,製作豆腐、豆漿、豆乾……味道非常鮮美,哪個中國人從小到大沒吃過大豆或大豆製品呢?

雖然石磨的原理很簡單,但石頭開採、雕刻很是麻煩,簡單的水碓倒是很快就做好了。

一塊平整過的、鋪滿石頭和煤渣的水碓坊用了兩天的時間就搭建好了。

幾條長長的大水槽用木架支在岸邊,互相連線,離地面約2米,大部分與河岸平行,來自上游的溪水透過飲水的木槽流入幾個水槽。水槽上,每隔半米,就安放著一部水碓,由水槽上提前開好的缺口流入水碓儲水處,水量漸漸增加,將處在停止狀態的舂搗裝置抬起,熊果迅速從裝滿粟的缸裡舀出一碗,放到窠臼中,隨著水量達到最大,儲水處的水迅速流走,另一端重重地落下,帶動舂搗裝置砸向窠臼。而水碓不用的時候,可以將水槽與小溪的連線處斷開,或者在水碓橫杆的下方支上一根木棍,這樣水槽中就不會有水了。

窠臼都是由石頭做成,是幾個石匠帶領著族人一點點地從石頭上敲出來的,每個窠臼深約15厘米,直徑10厘米,底部為半圓形,而舂搗裝置頂端也是半圓形。

在舂搗裝置抬起的過程中,熊果用粟杆紮成的小掃把,迅速地將被舂出來灑在窠臼外的粟米給收集起來,重新放到窠臼中。

經過一百多下的衝擊後,熊果用一根木頭插到窠臼前方的小坑裡,等水碓舂搗裝置這端抬起後,迅速把木頭支在水碓上,然後把窠臼裡面的粟米、麩皮、穀殼等掃到木框中,再舀一碗粟到窠臼中,取下支上的木頭,讓水碓重新工作。

木筐中的粟,雜質很多,用篩子曬過一次後,麩皮和穀殼與粟米分離,熊果將乾淨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