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木棍不停地進行攪拌,讓鹽水更快地結晶。而隨著水分的蒸發,鍋中的水越來越少,而白色的鹽越來越多,漸漸地鋪滿了整個鍋底。
示意熊火把鍋底下的柴移走後,張洪用筷子粘了一點鹽放入嘴中,口感要比鹽礦石更好,而且沒有了那種很明顯的澀味,跟後世的粗鹽味道很是相似,但因為沒有進一步地提純,含有的雜質也不少,細細咀嚼還有一些砂礫硌牙。
等到整個陶鍋溫度降了下來,張洪用獸皮包著陶盆的邊緣,將陶盆從灶上端了下來。盆中鋪著一層厚厚的雪白色的鹽,顏色稍微泛黃,裡面還夾雜著一些細小的砂礫。
張洪看過一個粗鹽提純的科普影片,在沒有一些化學試劑和專業器材的情況下,也可以將粗鹽提純成口感更好的精鹽。
要想繼續提高鹽的純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鍋中的鹽加入清水、草木灰,待鹽充分溶解到水中後,用布或者細網再過濾一下雜質,再次用煮的辦法將鹽析出來,如此反覆多次,就能得到跟後世差不多的精鹽了。
草木灰營地裡多的是,每個火堆旁都有一些,不夠的話可以採集一些草回來燒,過濾網是一個問題,張洪如今能用的也只有獸皮了。
取一塊獸皮,平鋪在一塊兩邊高,中間低的石板上,石板一頭稍稍翹起,將與草木灰、清水溶解過後的粗鹽水靜置一段時間,撇去上面漂浮的雜物,然後從翹起的這頭緩慢地將鹽水倒下,石板低的地方用另一個乾淨的陶盆收集,這樣大部分的砂礫和雜質會被獸皮上的毛髮給過濾掉,得到的溶液純度也更高。
鹽礦的純度要比海鹽要高很多,很多鹽礦甚至可以直接食用。經過多次的煮開、溶解、再煮開、再溶解之後,大約一個小時,原本約有一公斤的鹽礦石,最終形成了鋪在盆底、約一斤多一點的精鹽。
當然這種製鹽的辦法不是沒有缺點,首先需要大量的人工將鹽礦石破碎,然後需要陶盆裝滿水,溶解、過濾後再次煮開,然後重複這一過程,期間需要很多燃料,需要人員一直看著。
張洪想了一個辦法,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白天,由熊大帶著十個人和陶器去鹽礦山收集礦石,不管採集多少全部運送回部落。
而在部落裡留守的老弱,將採集下來的礦石初步細碎後直接投到陶盆中,加水浸泡溶解,然後靜置,去掉上層漂浮的雜質後,倒出盆中的滷水,這時盆底還有一些未溶解的鹽礦,繼續加礦石和水。
在第一步收集到的滷水中,加入草木灰沉澱,取出乾淨的滷水,這為第二步;
然後透過鋪草的辦法,把滷水中的雜質濾出來,此為第三步;
滷水經過這三步,其中包含的雜質就很少了,只要煮幹或者曬乾,得到的鹽就完全可以食用。
甚至後續可以考慮在鹽礦山那邊直接挖一個大池子,做好滲水的工作後直接將鹽礦石倒入池子裡,加入草木灰進行沉澱,需要製作食鹽,就從池子裡舀滷水出來,煮或者曬,就能得到純淨度較高的食鹽了。
以現在部落的體量,剛剛製成的一斤多食鹽,省著點夠族中吃飯用個把月的了,但張洪知道,鹽除了食用外,在史前時代最大的功能就是能長久地儲存食物,尤其是肉類。後世我們吃的鹽,包裝上的保質期,其實不是鹽的保質期,而是包裝袋的保質期。正常而言,純淨的鹽,任何細菌和微生物都無法在上面生存。
關於鹽的威力,張洪小時候經常把食鹽倒在蛞蝓或者螞蟥身上,然後看著它們化為一灘膿水。
在後世農村,張洪家裡經常在過年前的臘月醃製一些魚、豬肉、雞鴨之類的肉食,俗稱臘肉,醃製好後能夠儲存很久,儲存得當甚至可以達到2-3年不變質。
而這些鹽對部落最大的作用,就是儲存打獵到的新鮮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