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城內,新整修好的宮殿,確實要比瓊州島上臨時修築的行宮堂皇壯闊的多。
但是趙崇住在裡面的感覺,並沒有比在更加溼熱的瓊州,感覺好上多少。
深秋的臨安一片肅殺。雖然再次的聚起了數十萬的人口,但是坊市裡總像是缺少了一絲繁華。鳳凰山的秋色,西湖的美景也再無心思取流連。深宮之內的皇帝粥著眉頭,整日裡只願意對著一副巨大的地圖發呆。
几案上,新遞上來的一分告老的摺子,被翻開來放在几案的邊緣。
趙崇沒有想到的是,三朝元老,受命開府的姚秀夫,會在這個檔口提交了這樣的辭呈。難道以為以此相逼,就是為大雍江山社稷負了責了嗎?
自己與百官對峙不下,在大朝的時候已經僵持了數次。這些文官鐵了心的要答應北涼此時拋過來得橄欖枝,全然不顧,這樣的和平之時對方的權宜之計。這讓一向善於隱忍和妥協的趙崇也是被自己的火氣燒暈了腦袋。
苦戰數年,終於才有了這樣的局面,雖然不能和大雍全盛日疆域和威勢相比,但也好過近數十年來一路南逃時的狼狽了。說句大不敬的話,比之父皇在位時,局面要好上何止百倍。
自蜀中平復以來,沃野千里的蜀中平原經過數年的恢復,如今商路通暢,百業興旺的苗頭已經顯現出來。可以說算的上物阜民豐了。自永平六年秋開始,數百萬人口,開出的良田何止數千萬畝!
興修的水利河渠,保證了這些良田的收成。光是稅糧一年就能入府庫存下數百萬石。加上今年入秋的稅糧,三年就存下了總數過千萬石的存糧。
這還不算一向盛產水稻的荊湖兩路,以及蘇湖等地。可以說,目前的大雍治下最不缺的就是糧食了。
佔據了水軍的犀利,整個南洋和東洋之間的水路也全部被大雍早年飄零海上的那一萬水軍牢牢的控制在手中。這樣一來,源源不斷的稅銀和稀缺的物資更是讓大雍的府庫裡不缺餉銀。
就連一向只會在朝堂上叫窮的戶部,在兵部這兩三年裡提出擴軍,改編軍制的時候,也沒有多少反對的意思。
讓大雍原本的四衛羽林,除白虎衛外,其餘全部改成了邊軍編制。不再直接隸屬於皇家,雖然調兵之時,還是需要皇帝用印,以及發出虎符。但是好歹補給軍備等等雜項事務已經劃歸到了兵部的名下。
除此之外的三衛邊軍,騎兵的規模變化不大,不過是興元府得李文朗部屬增加了萬騎。但是這些新增騎兵胯下的戰馬幾乎沒有讓朝廷操心,都是那小子自己得自涼人之手,順帶還上供了萬餘匹好馬,給新增加的萬餘人皇家親衛使用。
其餘的軍衛在補充了被臨安的兵部抽調了的將士之後,規模保持了基本的穩定。倒是步卒自各地的備軍中澤精銳健壯之勇士,又擴編了八萬餘,分成數軍,分譴大將領之,駐守在山川關隘之險要地帶。拱衛著大雍這來之不易的山河。
初任利州安撫使的姚元興也不負探花郎的才名。不僅在重慶府時將流民安置的井井有條,在利州路更是安心撫民,發展農桑,文治上算是嚴成化麾下的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了。
特別是依靠李文朗數次北上帶回來的種馬,以及興元府的地理條件,在治下各縣設了數個規模不小的馬場,將那些牛羊馬匹圈養的十分繁盛。牛羊等等大型牲口不僅滿足了利州,乃至蜀中的畜力需求,更是滿足了蜀中七萬餘大軍的肉食需要。
更加讓兵部高興的是馬場裡已經在今年開始小規模的出產了合格的戰馬。雖然只有區區百匹。但是意義和不定時出大散關的偶然所得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這裡的條件,遠不是瓊州的文昌馬場可比,馴養的戰馬,只要種馬不差,就不會再出現,像文昌馬場裡戰馬品質不斷退化的毛病。
南宮藏麾下的兩萬步卒,將蜀中北方的利州路附近的關隘和重要的城池防守的水洩不通。各州縣的備軍,加上一萬騎兵的協助,讓整個蜀中的軍事壓力小了大半。可以安心發展農事和商貿。
在三位年輕人的協助之下,嚴成化治下的蜀中,已經可以為大雍源源不斷的提供穩定的物資支援了。
至於皇家親衛,那一萬青龍衛和四萬玄武衛已經更換過了甲冑外袍,適應了新的身份。這三年來,更是一直不斷的自各軍中抽調部分驍勇之將士,不斷補充之下,萬騎規模的青龍衛改遍而來的親衛騎兵也擴充到了兩萬人馬。
守城的親衛在宮城西南端的鳳凰山腳下紮下了軍營。共計六萬精銳壯士,終於讓那些被涼人戰馬的嘶鳴聲嚇的風聲鶴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