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虞國周邊的一些小國部落,不斷騷擾邊境生事。一直都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這已經很令虞皇頭痛了。而近一年,雎國又在邊界挑釁,挑起戰事……連年來,虞國邊關戰事不斷,烽火狼煙,連年的征戰,讓百姓生活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滿朝的文武,竟想不出好的對策來。
因此,蕭尚書蕭軒之在朝堂上書皇上,替換守衛邊關的大將孫術,直參守衛大將孫術守關不力的種種,實在有辱當今虞王聖恩。
:“這麼多年,孫將軍把守邊關,邊境的危機並未減緩,如今卻有愈演愈烈之勢,臣以為,調換有威懾力之人前去鎮壓,一定會有不同的效果……”
“蕭愛卿,朕若撤回孫術大將軍,那又當派何人鎮守邊關呢?”皇上問。
“回聖上,姬子煊東陽王殿下一直致力研究關邊國事,對於鄰國國情,邊關守衛事宜,他最是瞭解透徹。臣以為他是前去駐守邊關最不二的人選。”
“哦?”皇上沒有問緣由,只是哦了一聲。聲音裡卻帶著期待和讚許。
這幾年來,姬子煊的表現一直深得他的認可。人不僅英武,而且做事幹練決斷,且為人仁德,性情醇厚,此時,虞皇也有意讓姬子煊去邊關鍛鍊鍛鍊。
蕭軒之繼續說下去:“東陽王殿下不僅武藝超群,而且謀略過人,能文能武,由他帶兵駐守邊關,臣以為最合適不過。”
蕭軒之的上奏,滿朝文武,有人附和,卻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對。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人就是大皇子姬子輝,醇陽王殿下。
“父皇,兒臣以為,現在換將不妥。一則孫大將軍已鎮守邊關多年,他熟知那裡一切情形,對於敵軍情況也更清楚,更有利於把握戰機。兒臣以為配合著孫術大將軍派二皇兄去邊關歷練歷練也好,但若撤回孫術大將軍,獨派東陽王殿下前去鎮守,東陽王雖熟讀兵書,卻少有實戰,東陽王畢竟也從未獨自率兵在邊關獨守過,況且現在邊關戰事吃緊,臣以為——”
醇陽王的話還沒有說完,卻被蕭軒之打斷。
“臣以為,邊關戰況,已經連連失利,說明孫術對邊關戰事的敵情已經無力把控。而東陽王殿下的才思謀略大家有目共睹,若派東陽王駐守邊關,戰況或許還有轉機。此時,也正是皇家子孫歷練的大好時機。”
話音剛落,又有人反駁:“臣以為,皇家子孫能在戰場上歷練這是好事,但卻不能拿皇上的江山兒戲。歷練好了,保住疆土固然一舉兩得,但若不力,誰能擔當得起後果?”
朝堂之上,已經嚷嚷一片。這令皇上頭痛不已。
“回皇上,兒臣願意帶兵去邊關駐守,配合孫大將軍平亂邊關。”
正在吵嚷一片時,東陽王出列陳奏。
此話一出,大家也就沒什麼可爭的了。東陽王既能出兵把守邊關歷練,又正和了醇陽王的意思,不撤回孫術大將軍。
滿朝文武都知道,孫術大將軍和醇陽王的關係非同一般。撤換了孫術,就等於砍了醇陽王的一隻手臂。放眼朝野,滿朝文武百官也都知道三個皇子,也就醇陽王的勢力最大。沒人會犯傻,去和醇陽王較勁。卻偏偏冒出個不識好歹的簫軒之,滿腹經綸,遇事卻不會為自己的利益前後思量的去做,只一心為著皇上的疆土操心。滿朝文武,他是唯一沒有站隊之人。
而此時,最不願意看到東陽王實力增長的,當然就是醇陽王。
當下,有蕭軒之提出的建議,他知道皇上是動了心的。這讓他心裡焦慮無比。他不可能放任了東陽王去鎮守邊關,手握兵權。能和自己一較高下的也就是東陽王了。至於三皇子安陽王,目前看來是朝中勢力最弱的,但也不可掉以輕心。雖然安陽王看似放浪不羈,是個與皇位無爭之人,但他常年遊蕩在外,他的江湖勢力卻不可小覷。
每一步,姬子輝都走的小心翼翼。他不能眼看皇位旁落他人。而最近,眼看父皇對東陽王好像越來越看重,如今又冒出個不知死活的蕭之軒,令他惱之,恨之,卻又無可奈何。
如今,只能眼看著東陽王率兵去邊關和孫術一起抵禦雎國來犯。
東陽王前去邊關助陣,卻不料途中遇敵兵埋伏,所帶去的兩萬精兵悉數被滅,東陽王也落入陷阱,被雎國活捉。現有雎國使者來談判,若要東陽王活著回來,也不是不可,只要虞國割讓五座城池來交換東陽王姬子煊即可。若不答應,不日便會將東陽王人頭掛於邊關旗杆祭旗。
虞國遭此變故,一時間,滿朝文武已如無頭蒼蠅,整天的嗡嗡的,卻沒人提供一個有效的對應之策。舉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