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咱傷透了心,你則生龍活虎,好得很,以後啊,你不光要只知道打仗。”
朱棣連連點頭,極為的孝順。
鄉村有社學。
縣有縣學。
州府有州學。
省府有府學。
國子監有四所。
街道上,本來是上學的日子,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少年們。
他們穿著工字裝,或者中制裝,又或者奇怪的服飾,腰間挎著刀具,甚至有揹著弓箭的,在街頭大聲的喧譁,一副天下老子第一的模樣。
弓箭社、投壺室,竹球場、蹴鞠場等地,這些遊家子們最常見。
“不好好讀書,不懂得珍惜。”
朱元璋不爽的罵道。
恨鐵不成鋼。
“以前我們哪裡會這樣,讀書多麼珍貴的事情,能去上學的孩子,誰敢不聽話。”
“大戶人家的子弟讀書,也有不成器的。”
朱棣笑著解釋。
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們,不管能吃飽肚子了,手裡還有了點錢,工作和生活穩定,沒有太多的後顧之憂,父親的形象自然也就高大了起來。
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們,父親是他們的天,自然也就是他們崇拜模仿的物件。
不願意上學,把逃學逞威風當做男子漢的氣概。
是工人階級誕生後產生的社會現象,並不因為大明或者大美,人性就有區別,屬於社會必然發生的現象,更不是幾部電影就能帶壞多數孩子們的。
馬車漫無目的,京城由內而外的閒逛。
京城內興起的車行,行業興盛。
街道上。
掛著各家車行名稱的馬車,隨處可見,成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這些個行當裡,因為他們走得多,見多識廣,容易欺騙壓榨憨厚的百姓們,可不能放縱了。”朱元璋老毛病復發,教導的口吻說道。
“車行、牙行,船行皆受到朝廷的監管,必須持證就業,有了證書的許可,行業就容易規範下來,沒有人敢浪費好不容易獲得的從業證書,而沒有證書的人,他們必然會主動打壓和舉報。”
朱棣笑著解釋了一些操作,“朝廷只需要管理好有證書的人,就能管理好這幾個行業。”
“不錯,有些道理。”
朱元璋承認道。
“應該是生產力進步的表現吧。”
朱元璋苦思。
活到老學到來,朱元璋這些年來,雖然沒有在處理國事,可也沒有放下學習,大明社會上的新事物,朱元璋長期的微服私訪,見到了很多。
與普通人不同,他會琢磨其中的道理。
今日琢磨透一樣,明日又琢磨透一樣,才能就超過了一般人。
“有何說法?”朱棣好奇的問道。
“生產者多了,人工也就高了起來,人們用不起人力,只能透過車行的模式。”朱元璋笑道:“以前一家人養一個車伕,現在幾家人養一個車伕。”
“以前一家人養一個車伕,而車伕經常閒置,主家為了不浪費,又會使喚車伕去幹其他的雜活。”
“現在行業分工明細,幾家人養一個車伕,車伕只幹他的本行,掙得工錢也高,其他的行業,則由其他的人去幹,不但是生產力進步的證明,也說明了社會分工的細化。”
朱棣雙眼睜的大大的。
要不是看得見身旁的是自己的父親,他還以為是自己的兒子呢。
彷彿又回到了兒子為自己上課的時候。
朱棣保持平靜,壓住內心的不穩。
兒子不說了,連父親都比自己懂得多,學得快,讓朱棣壓力大非常大,以前還能寬慰自己,兒子是個非同尋常的,現在有了朱元璋的學習速度,朱棣就騙不了自己了。
朱元璋一路解說,朱棣只能硬著頭皮應對。
一路下來,本來說好的陪父親盡孝心,結果卻連連遭到打擊,讓回宮後的朱棣苦笑不已。
此時。
文華殿。
大會議室。
圓桌坐著工部尚書宋禮,侍郎夏原吉,右侍郎張昺等官員,以及工業計劃部和下級部門經濟調控司,工民聯合部,煤炭大商人周有容,陳玉,周文等人。
周有容掃了一眼,沒有發現張賢才,又與陳玉周文等人對視,雖然大家面色如常,可內心已然知道,張賢才在報紙上的言論,引起了朝廷的不滿。
他們這些人在北平,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