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京城。
“咳咳。”
天氣轉涼,朱元璋很久沒有微服私訪了。
“今日天氣不好,聖人,我們要不然等個好天氣再出宮吧,不急於一時。”
看著朱元璋咳嗽的態勢,李道信內心忍不住的揪起,開口勸慰道。
俗話說老小孩老小孩。
具備仁孝良善之家風,家中的老人活的越像個小孩,不過這是需要經濟基礎支撐的,溫飽線上掙扎的人,連小孩都要早早的自立,何況勞動力下滑的老人呢,為生活而奔波才是生活的常態。
“幾天了也不見好轉,以前咱去得,現在也能去,咱好得很。”
朱元璋一臉的不滿。
老臉上滿是皺紋。
“聖人,不如我們去文華殿?那裡如今也很熱鬧。”李道信哄著。
“不行。”
“咱說的話沒人聽了不成,今日就得出宮。”
朱元璋固執的誰都勸不住。
自己有好兒子,有好孫子,後輩成器咧,就像傳統的農民思維,最讓朱元璋自豪的,永遠是子孫後代,而不是旁的事物。
哪怕朱元璋當了皇帝多年,始終還保留一絲農民思想,晚年的勞苦憂慮,隨著燕王父子的入京,一切讓他憂慮的隱患都消失了。
彷彿放下了重擔,幾年來,朱元璋活的從來沒有這麼安逸過。
李道信勸不住,內心也不想讓老人失望。
洪武三十四年後,眼前老人的身體就肉眼可見的下滑,狀態一日不如一日。
“儘量滿足聖人吧。”
李道信內心暗想。
不過李道信堅持,必須乘坐馬車,不能再像以往那樣走動,太過辛苦,以免加重病情。
朱元璋考慮了一番,終於點了點頭。
的確,他走不動了,前些年走一天都可以,如今才走上半個時辰,自己就感到疲乏,朱元璋長嘆一聲,“歲月不饒人啊。”
李道信的安排下。
馬車剛出宮,朱棣親自趕來了。
朱元璋從車窗伸出腦袋,還不等朱棣開口就先破口大罵,“你個不孝子,咱老子要出去走一走,你還攔咱,是不是看咱老了,仗著自己年輕,就敢不聽咱的了。”
朱棣被罵的一頭霧水。
露出苦笑上前解釋,“父皇,兒臣隨你一起去啊。”
原來朱棣是要來陪一陪父親。
朱元璋雙手搭在車窗簷上,老眼上下波動,打量了朱棣一番,最後露出笑容,開懷不已,“上來吧,咱們父子共乘。”
“誒。”
朱棣彷彿尋常的農家兒子,憨厚的答應,也不要人攙扶,自己爬上了馬車。
看到兒子動作乾淨利落,朱元璋又欣慰又羨慕。
“伱早就打定了主意。”
看到朱棣一身便服,朱元璋醒悟過來。
“得知父皇今日要出宮,兒臣便忍不住了,跟著父皇出去遊玩,比在皇宮裡有趣不少。”
“你可不能偷懶。”
朱元璋指責道。
“父皇,兒臣幾年的辛苦,容兒子偷懶一日吧。”朱棣笑道。
兩父子逐漸安靜。
“咯噔,咯噔。”
馬蹄踩在石磚發出清脆的聲響。
李道信和馬伕坐在前頭。
周圍有騎馬的,也有走路的,散開了老遠。
馬車從西華門離開皇宮。
西華門的北邊是大庖廚,原來是供應皇宮的大夥房,後來在朱高熾的改革下,由皇宮事務局承辦,改成了用工制度。
主要負責六科,三院,六部等官員和宦官,乃至侍衛,雜役們的用餐處。
每日的蔬菜瓜果肉食飲品茶葉,從市場上採購。
“你的兒子,是個一心為民的,比你和咱做的都好,只是呢,正如他所言,萬事有度,過猶不及,你要看顧他,免得他犯錯。”
朱元璋放不下的,永遠是子孫後代。
中國人都是如此。
到死也忍不住的操心。
哪怕躺在病床上的最後一刻,也要囑咐子女又囑咐,生怕自己離開後,子女們過得不好,正是儒家思想的影響,有糟粕也有精華。
“有父皇盯著,兒臣和熾兒都不會犯錯的。”
朱棣笑道。
朱元璋搖了搖頭:“你和你的哥哥們不同,他們不成器,死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