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片刻,其實昨日內閣就已經來尋求過自己的意見,朱高熾也同意了內閣的決定。
多年來大明的國事多是自己佈局,如今要看看大明朝廷的能力,所以朱高熾並沒有過多的插手,而且內閣的考慮的很全面,包括在皇權之事上,令朱高熾非常的滿意。
如果楊士奇他們現在就敢打壓皇權,朱高熾反而不敢信任他們。
畢竟時代的侷限性如此,大明目前不可能不存在皇帝,只有野心的人才會提出這樣的試探,看來楊士奇和解縉懂得這些道理。
政通人和,萬事順利。
朝廷決意出兵,調集精銳之師,計劃與各宣慰司聯合,組成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誓要懲戒緬甸宣慰司,扞衛邊疆的和平。
至於蘇斯曼、蘇大塔、沙溜等人上奏的奏疏沒有人提。
他們的意見並不重要。
京營抽調兩萬兵,地方軍隊抽調一萬軍,邊疆抽調兩萬軍,大明的正規兵合計五萬,平安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壯漢,摸著發白的鬍鬚,志得意滿的離開京城。
五萬大軍的軍餉和物資,甚至沒有讓朝廷費什麼力氣。
多年來培育出來的軍事體系和嚴苛的制度,已經有了高效率的運轉,透過大明各地的鐵道,四通八達的運輸到目的地。
年輕計程車兵們扛著自己的自生火銃與刺刀,帶上應急乾糧和火藥鉛彈等隨身物資,接到了軍令後,才半日就抵達了火車站。
火車站的列車已經準備好,各項章程對接順利。
大明軍隊抵達寮國宣慰司的時候,各部接到命令的土官們竟然還沒有集結完畢,不是他們推諉,實在是效率跟不上大明的要求。
亂哄哄的土兵在他們首領的帶領下,終於按照大明朝廷的要求完成了匯合,人數破天荒的突破了五萬。
大明的影響力與二十年前早就不可同日而語。
大明一聲令下,各部皆不敢違背,恭敬的領取大明的旨意,帶領自家的青壯出征,因為是大明幫助南洋保持穩定,所以各部的軍備和物資都需要自帶。
土兵們沒有大明士兵們的完善後勤補給,仍然是傳統的一套,這樣的土兵進入了緬甸宣慰司,對於緬甸宣慰司地方上會帶來巨大的破壞。
平安沒有指望五萬土兵能成什麼大事。
但是緬甸宣慰司的地理環境惡劣,條件複雜,多山多林,打敗作亂的部落容易,徹底清除那些殘餘的勢力才是最難的。
五萬南洋土兵的作用主要是協助大明軍隊的戰鬥,儘量不漏過對方的潰兵,並且保持在大明軍隊的外圍,讓士兵們得到更好的休整,還有保護大明軍隊的補給線。
十餘萬人湧入了寮國宣慰司的都城,刀攬那和自己手下的人努力約束其餘各部的土兵,不允許他們侵害當地的市民。
平安也召集了各土官,指派了各部的任務。
不久後,聯軍離開了寮國宣慰司進入清萊宣撫司,經過清邁宣撫司,由湄豐訟宣撫司進入八百大緬宣慰司,八百大緬宣慰司各部土官早已等待多時,雙方的匯合,讓士氣達到了巔峰。
聯軍的最終人數達到了二十萬。
二十萬計程車兵從八百大緬進入緬甸宣慰司,不光如此,緬甸東北部的木邦宣慰司、麗川平緬宣慰司、孟養宣慰司等方向,都有得知訊息的部落趁火打劫侵犯緬甸宣慰司。
緬甸宣慰司並不是統一的政權,這片地區充滿了混亂的部落,互相敵視的很多,乃至後世緬甸國內的部落勢力仍然大而雜。
但是在這一天,只是因為大明的旨意而已,竟然成為了南洋的公敵。
無論他們抱著什麼樣的心思,劫掠也好,趁火打劫也好,擴充地盤也好,都讓人們更加清楚的看到了大明影響力與號召力。
各部的入侵,讓緬甸宣慰司的各部奮起抵抗。
他們不得不抵抗,如果失敗了下場會很慘,因為換成是他們也會如此。
炎熱的午後,陽光炙烤著大地,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氣味。
一支數百人的青壯,他們身著粗布衣裳,手持簡陋的武器,臉上充滿了緊張。
突然,一陣急促的號角聲打破了寧靜,緊接著是密集的腳步聲和馬蹄聲。
南洋土兵們衝了出來,與對方相反,他們士氣如虹,誇張的發出怪叫的聲音,土官舉著狼牙棒,露出興奮的笑容,以前是他們被這裡的人欺負,沒想到大明為他們做主了。
以前吃的苦,今日要十倍的還回來。
土兵們如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