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大明羅娑斯(1 / 5)

整個大明,包含西部七省,南洋各司,奴兒干等地區,鐵道工程部的正式職工,不包括閹工和戰俘,以及海外的廉價勞動力,合計有兩百萬人。

兩百萬的青壯,放在三十年前無人敢想,更不提每名工人的年收入平均為二十二元,換算下來,光每年的工錢高達四千數百萬元,還不提鐵軌維護的費用。

人除了吃糧食,也離不開鹽。

傳統的農業社會因為地方官府的效率原因,並無法支援複雜的管理體系,所以透過鹽來收稅,而鹽商無疑是最富裕的群體。

大明進入工業社會,糧食和民生物資的保障,成為了工業發展的前提,那麼鹽價必須壓下去,有了工商稅的補充,大明已經不需要把鹽稅看成頭等大事,當然了,鹽稅仍然是朝廷的一項重要稅賦。

京杭大運河跨過錢塘江,浙東大運河,雖然不屬於京杭運河水系,不過它是京杭運河的延伸,為浙江地區的經濟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浙東運河西起錢塘江古渡口西興鎮,流經蕭山、紹興、上虞、餘姚、寧波,在鎮海城南注入東海,全長近六百里,是浙江東部的一條交通大動脈。

如今運河、驛道、鐵路並駕齊驅,當中運河仍屬老大,已經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而時間最短的鐵道,卻有後來居上的態勢。

運河裡的運輸精鹽的商船,源源不斷的從揚州府泰州運出。

以前的糧食寶貴,物資分配不均,產出有限,任何非農勞動力很不易大規模維持,所以雖然很早的時期,泰州已經是海鹽的生產基地,但鹽巴產量仍然不高。

歷史上,泰州臨江濱海,盛產海鹽。

西漢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為此專門開鑿了一條運鹽河,將海鹽從古海陵的海濱鹽場運出;唐代,泰州已是全國最大的海鹽生產基地。

到宋代,泰州產鹽銷鹽量居全國之首,明代的兩淮都轉鹽運司直接設在泰州。清初,泰州依然是黃海沿線鹽商販運營銷的主要集散地。

所以如今的永樂朝,泰州鹽供應天下。

一個又一個的大明工局下屬的鹽廠,不光為大明提供精鹽,也提供了許多的工作崗位,有雙職工的家庭,也有單職工的家庭。

新城區裡修建了嶄新漂亮的樓房,陽臺上的屋簷用的黃色琉璃瓦,加上白色外牆和黑色屋頂,三色的小樓房在槐樹的點綴下,猶如圖畫一般的耀眼。

孩子們放學的時候,乘坐公車回到家裡,新城區很快熱鬧了起來,孩子們在廣場和公園裡遊玩,老人幫忙在家做家務和看顧孩子。

許多剛會走路的孩童,三五成群的在廣場裡咿呀學語。

人口密集的地方就會有攤販,大江南北的小吃散發出誘人的味道,讓孩子們饞的口水直流,什麼孫悟空豬八戒的糖人、發糕、豆腐花、糖果、葡萄乾等等,總有一樣吸引人的。

浙東運河的重點是西興鎮,這座古老的小鎮是個瀕臨錢塘江的繁華商埠,富庶的寧紹平原上的重要物產,都是透過西興古渡口入錢塘江運往京都的。

來自狗奴國、琉球國、高麗國、南洋各國、乃至外海未知的使臣與商人們,他們從寧波上岸,改乘內河船隻,也是從這裡入錢塘江去晉謁大明皇帝。

因為運輸的增長,運河的承載力無法支撐,雖然有了鐵道,但是朝廷裡仍然有不少的官員不願意放棄運河,認為擴張運河是必要的。

朱高熾沒有親力親為,無論如何治理也需要官員們的經驗,一代接一代的摸索,積攢的經驗透過文字記載歸入文淵閣,才會是大明寶貴的財富。

歷史上永樂初期,皇宮因為雷火被毀,文淵閣被牽聯,官員們冒死搶救的是文淵閣的書本,最大的財富永遠是知識,而不是金銀珠寶。

所以工程部承接了這項大工程,運河擴張的時期裡,船隻運輸更不方便,大多的運輸方式改為了鐵道,鐵道卻沒有因此堵塞,又有一些相關學者認為朝廷此舉頗為浪費,大運河看起來作用不大了。

實際上的確如此,到了後世的時候,這條運河已經是水草叢生、飄滿浮萍的斷河。

可是修都已經修了,總不能修了一半棄之不理,朝廷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修建下去,還那些曾經支援修葺運河的官員也開始閉口不談,不再當做自己的功績。

無論如何。

運河上的工人們,鹽廠的工人們仍然在努力工作。

就像運河上仍然存在的縴夫,不論在什麼年代,也不論拉的是什麼貨物,拉縴畢竟不是閒庭信步。當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