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神奇的模式
在老大面前談經濟不算丟人,朱棣已經習慣了,既然老大說道這裡,他開口詢問起來。
“如你所言,土地上限有限,糧食就那麼多,而糧食是百姓們離不開的,少一分糧食就會餓死人。”
“再多的銀子買不到糧食,又有什麼用呢。”
朱高熾笑了笑,這就是對經濟理論的瞭解的不同,傳統農業社會的經濟理論,和工業社會的經濟理論。
這種想法一直到後世仍然存在,例如集中力量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上,以求擴大糧食產量,是較為樸素的想法,也是違背了工業理論的做法。
包括部分經濟學家也會犯的錯誤。
用來指責落後的國家勞動力素質低下,生產方式錯誤,來解釋這些國家落後和無法實現工業化。
甚至提出應該先花錢辦學校,完全把因果關係搞錯了。
同樣犯了舊有經驗認知的錯誤,和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作業是同樣興致的思想。
“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因為缺乏市場,所以認為要把人口集中到土地上,希望解決人力過剩的問題。”
“所以哪怕有新的技術,因為沒有巨大的市場,以及充足的購買力,和商業運輸渠道,原來供應瓶頸等,商人們也不敢貿然投入。”
“正如父王所言,糧食有上限,市場卻沒有發展起來,工業得不到發展。”
朱高熾沒有小看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在後世許多國家都無法解決,很多國家還停留在工業革命前的生產模式。
看上去多了些工廠,和一些現代化的商品,水泥道路,樓房汽車,其實生產模式仍然是傳統的模式。
英國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自然發展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乃至文藝復興的義大利也要學習英國。
西方諸國從學習技術失敗,到學習生產模式逐漸成功,到了後世其他國家想要學習已經不這麼容易。
中國模式的成功,震驚了世界。
而國家的經驗,也讓朱高熾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咱大明內外無敵,國家安寧,具備發展工業的條件,而我燕王府的排程下,北平行省可以做到沒有市場創造市場。”
“更何況我大明本就有一定的底子,難度也就更低了。”朱高熾一臉的自信。
那些沒能成功創造出一個能支撐規模化生產方式的,政治上穩定的,統一大市場的國家,只能永久停留在一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水平,和馬爾薩斯均衡上。
無論聯合國、ImF、世界銀行和其餘國家如何援助,以及提供基金支援,如何搞“******和“阿拉伯之春”,這些國家也無法實現工業化。
“工業提高人們的收入,讓人們的收入增加,但是人們吃的糧食沒有變化,肚子還是那個肚子,裝不了更多的糧食,所以用來買糧的錢,仍然是同樣的錢。”
“那麼多出來的錢,如果放在家裡存起來,和土財主一樣存入地窖,那就是廢銅爛銀而已。”
“而發展的工業,可以提供豐富且廉價的商品,刺激人們把錢來出來購買工業品。”
“例如新式煤爐,蜂窩煤,乘坐鐵道,化肥,煤黑等等。”
“而糧食有保質期,無法永遠的儲存,人們不會把多餘的收入,全部用來購買無法永久儲存的糧食。”
“所以父王心中舊有的印象,人們會把錢拿來購買糧食,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朱高熾肯定的說道。
後世的家庭收入,只有少部分用來購買食物,大部分則用來消費,如果如傳統思想,所有收入和糧食劃等價,也提供不了這麼多糧食。
而且人們也不會買這麼多糧食,因為會浪費掉,吃不完。
可以透過五十年前後的對比,得到非常清晰的差別。
在國家新的分配模式下,創造了市場,讓更有效率,需要人工更少的技術得以推廣。
不但沒有如人們擔心的那般,導致誕生大量失去原本活計的人,讓經濟陷入衰退,反而形成了良性的經濟迴圈。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
仍然守著傳統田地的農民,他的收入仍然只夠填飽肚子,而離開田地加入工業,從農民變成工人。
工人們的收入不但能填飽肚子,多餘的收入能買到其餘的工業商品。
從此農民羨慕工人,農村人羨慕城裡人。
可城裡人和農民吃的一樣多,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