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岐周文王回國後,治理國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他破格錄取渭水垂釣的老人姜子牙,一個國君用心治理國家就會產生外和內的效應。於內使國政修明,國家強盛,人才投奔;於外使諸侯斌服,天下歸心。但這樣,就使成湯商紂王非常嫉恨!
周文王的政績為周武王奠定了國力基礎和聲望遠播,他不想主動對成湯討伐,自己也年邁感到力不從心。但他死前有一番遺囑,可知他的想法和韜略,文王對姬發說道:“我死之後,我兒年幼,恐妄聽他人之言,肆行征伐。縱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為,以成臣弒君之名。你拜子牙為亞父,早晚聽訓指教。聽丞相,即聽孤也。可請丞相坐而拜之。”
其實文王這話深謀遠慮!
“我兒年幼”意思是要假以時日,行動不可操之過急,靜觀其變。“天子不德”還能有什麼意思呢?文王講明瞭是天子不對,而且是“不德”,只不過我方陣營不能“臣弒君之名”,要等他惡貫滿盈才好呢。文王要武王姬發拜姜子牙為父,而且早晚聽他訓導,現在就下拜。
周文王對周武王的事業安排都精打細算,深謀遠慮,不能成弒君之名,待其惡貫滿盈,然後聽姜子牙的話採取進一步的行動。文王可真高明。
成湯對西岐討伐的藉口是“姬發自立為武王……諸侯歸心,將來為禍不小!當速興師問罪,以正國法!”
因為“姬發自立”,而且“諸侯歸心”,所以將來“為禍不小”,這全是主觀臆測。於商紂王而言,天下已經反了四百諸侯,不便與西岐再開戰事,以免三面勞師糜餉。可是,就連成湯天下的擎天柱聞太師也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聞太師說道:“雖然如今庫藏空虛,錢糧不足,猶恐西土不守本分,倘生禍亂,我安得而無準備?”
所以他就派晁田點三萬人馬去西岐嘗試下,看究竟什麼情況?
結果晁田投降了西岐,不回來了,還偷偷運走了自己的家小,到西岐安家去了。
聞太師知道後拍案大叫:“我忘了打點,反被晁田誑了家小去了!氣殺我也!”
聞太師打算親自領兵追趕,時候又過了,很心煩!就派青龍關張桂芳去正經的討伐西岐。沒想到,就是這樣成湯不斷派兵去討伐西岐,不停的開戰。他們重要的決定從懷疑到貫徹,全憑情緒左右,拍案之間下決策。
這是商紂王和決策團沒有約束的權力與諸侯國自行其道之間分庭抗禮的對抗。紂王不加節制的濫用權力和周文王、周武王的深謀遠慮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悖逆無道,後者順勢而行。由此又引發了背後支援的教派之爭。
論法術,截教絲毫不比闡教差;論寶物,截教也絲毫不比闡教差;論人才,數量上截教佔優勢,質量上闡教佔優勢。但不同之處,截教支援的是無道的商紂王,而闡教支援的是路不拾遺的西岐。無道當滅,有道當興,千古不變的真理!作者許仲琳要闡述的就是這個道理。
戰爭從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西岐守,韜光養晦,而商紂王屢次興兵來伐;第二階段是姜子牙金臺拜將,誓師東征,主動出擊,會諸侯於孟津;第三階段是會諸侯於孟津之後,兵臨朝歌城下,紂王等人困獸猶鬥。
張桂芳討伐西岐,名義仍然是“自立武王”,並“收反臣黃飛虎”,罪加一等。後來的討伐者也大抵這般理由了。張桂芳厲害的是左道之術,姜子牙第一次領教了人家的把式其實在他之上。後面來的“左道之士”掌握的“左道之術”更是叫他好看。
姜子牙感到很大壓力,於是去崑崙山,向師傅元始天尊請求支援。元始天尊給了他一張“封神榜”,告訴他“自有高人相輔”。子牙問元始天尊:“張桂芳左道旁門之術,弟子不能制服。”
元始天尊罵道:“凡間之事,我貧道怎麼管得你的盡!”
一番叮囑之後,姜子牙出了崑崙山,一路往西岐過來。他路上遇見了申公豹。申公豹本來也是闡教門人,但為人心術不正,好亂惹禍。
申公豹誆騙姜子牙:“我給你變個戲法兒,你的封神榜就給了我吧?”
“什麼戲法兒?”姜子牙不持重,搭理這種人。
“我的頭能斷,拿在手上玩一會兒,再裝上。”
姜子牙佩服的了不得!叫申公豹變了來看。
這情節,姜子牙的道行連師弟申公豹都不如。申公豹看不起姜子牙,說他“姜子牙,你不過五行之術,倒海移山而已,你怎比的我?”
道術上,賽過姜子牙道行的人,無論是闡教的截教的一大把,數都數不清。這一齣戲,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