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諸位!誰去操作這個法門?唸佛是誰?佈施是誰?持戒是誰?當然是你那一念心。但是沒有學《法華經》之前,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情,我們以為整個修行完全是法門塑造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十法界的相狀跟那一道光明是沒關係的,因緣所生法和心性,是各走各的。彌勒菩薩的意思一直是這樣子,所以他是一直把光明跟相狀切割的。但是,我們看文殊菩薩的回答就巧妙了,他是把它合起來回答的。因為文殊菩薩等於代佛來回答,他代表佛法界。彌勒菩薩所代表的是眾生法界。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得出來,它把此土的光明跟他土的瑞相是切開來的。
但這段經文最關鍵的就是四個字:“得未曾有。”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
這個的確是“得未曾有”。我們從佛陀的開示裡面,從所有經典來看。佛陀有時候單方面地出現光明,比方說《楞嚴經》。佛陀講楞嚴咒的時候,他不是直接從嘴巴講,他是從佛頂放光,光明當中出現一尊佛像,從頭頂的佛像然後宣說神咒。所以佛陀是出現光明,但是他這個光明裡面只有佛法界,沒有眾生法界。這是第一個,只出現光明跟佛法界。那麼出現眾生法界的《維摩詰經》,佛陀也是出現很多十法界的相狀,但是沒有光明。
所以,我們看佛陀的經典裡面,幾乎沒有同時有光明又同時有十法界的。到目前佛陀沒有現出這樣的相狀出來,這個就是“得未曾有”。的確,彌勒菩薩沒說錯,這個光明跟十法界的瑞相同時出現,的確是“得未曾有”,所以彌勒菩薩才產生疑惑:怎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到底佛陀是想要去表達什麼意思?
庚二、釋四佛難
我們看第二個,這也是彌勒菩薩來化解文殊菩薩心中的掛礙。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其實,彌勒菩薩在前面的一科“舉疑述請”的時候,他覺得說我看到了光明,也看到瑞相,大家都看到了,那這是怎麼回事?得未曾有。其實文殊菩薩在旁邊,他保持默然,並沒有回答。當然彌勒菩薩也知道,文殊菩薩心中有掛礙。為什麼呢?因為這一道光明、這個瑞相,那可不是一般人現出來的。今天要是哪一個法身菩薩現了這道光明、現了這個瑞相,我相信文殊菩薩立馬回答。關鍵是什麼呢?關鍵這個是佛陀現出的光明、現出的瑞相,文殊菩薩不敢回答。
他不敢回答,蕅益大師說他心中有三種掛礙:第一個,稀奇。這件事情太過稀有難得了,不要說彌勒菩薩沒有見過,文殊菩薩也很少見過,所以這件事情太稀奇了;第二個,文殊菩薩他有所畏怯,因為這是佛的境界,他不好隨便地去表達意見,以免有僭越之嫌。因為這是佛法界,文殊菩薩雖然也是古佛再來,但是他今生示現的定位畢竟是等覺菩薩,對佛陀所現的相狀他不好表達意見,他心中有畏怯;第三個,表示謙卑。就算佛陀入定不好回答,那麼在座還有很多等覺菩薩,比如彌勒菩薩。在座很多大菩薩,不只是我一個文殊菩薩,憑什麼我一個人要回答,所以他有一種謙卑。蕅益大師說,文殊菩薩有三種心情:第一個稀奇,第二個畏怯,第三個謙卑。所以彌勒菩薩在問的時候,文殊菩薩並沒有回答。
因此彌勒菩薩必須要化解文殊菩薩心中的這個掛礙。他提出了四點說明來化解文殊菩薩的掛礙。
第一個,他說明這是大眾的期待。這可不是我的意見,我代表大眾。他說,因為四眾的弟子都以歡喜期待的心情來瞻仰仁者文殊,期待您來說明世尊為什麼放了這道光明以及這些相狀。就是說,我請你回答可不是我個人的想法,是大眾的心情、大眾的期待。
第二個,“佛子時答,決疑令喜。”與會的這些弟子們希望這個事情不要等待佛陀出定,大家希望能夠馬上及時的回答。為什麼呢?來決斷我們心中的疑惑,令我們產生歡喜。為什麼?因為“何所饒益,演斯光明”?世尊到底是為了什麼廣大利益的因緣而放此光明?為什麼大家知道這是大功德呢?我們前面說過,佛陀放光的時候,他是帶動了雨花、地動、眾喜。就是,雨天曼陀羅花的時候、大地震動的時候,大家的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歡喜,這個就是一種功德相。那麼這種功德相大家不想等待了,大家不想等佛陀出定了,希望文殊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