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15集《妙法蓮華經》(2 / 6)

小說:妙法蓮華經 作者:妙音0

一個是小乘的空,一個是大乘的空。

小乘的空就是無常。你思惟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故空,哦,趨向涅盤寂靜,你也得到了。我們放棄了三界的果報,換取了涅盤寂靜,值得!還是有所得。阿羅漢滿意了。

那麼菩薩呢?他是有大悲心、菩提心,他不甘願只是活在涅盤寂靜,他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是因緣性空,所以他廣修六度。因為他看到緣起性空,他也同時看到性空緣起,他就廣修六度,成就功德莊嚴。所以菩薩也滿意了,放棄了三界果報,成就了六度的功德。

雙方都滿意。

當然,佛陀的底限就是說,你只要願意離開三界,咱們什麼都好商量。所以,空性是佛陀的底限。就是說,佛陀一開始並沒有直接把我們拉到佛陀的境界。就是,你這樣子,你先離開三界,其他的我們再來處理!所以,佛陀就示出了涅盤寂靜的功德、示出了六度的功德,來引誘三乘人成就三乘的果位。

當然,這個地方其實佛陀並沒有把事情做完,因為佛陀只是把眾生法界帶到空性的法界。但是我們看本經,從彌勒菩薩的描述當中,佛陀講了三乘法以後就入滅了,這個地方就產生了一個疑情。就是說,佛陀出世以後,佛陀對聖人的度化圓滿了,把聖人帶到成佛境界了,但是佛陀對凡夫的度化不圓滿,少了一個空格。就是,這些人到了三乘的果位以後,成就涅盤寂靜、成就功德莊嚴,然後呢?然後佛陀就滅度了。那麼這些人怎麼辦呢?

難道凡夫就沒有成佛之道嗎?我們作為一個凡夫,難道只有解脫道而沒有成佛之道嗎?那就產生了一個疑情。欸,有疑情就有希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所以佛陀故意現出這個相狀,少了一個空格。這些三乘人到了三乘的果位以後,後續該怎麼辦?當然就是由《法華經》來填補了。但是,作為一個序品,它不能把話講得太直白,就留下了這個疑情,讓彌勒菩薩跟文殊菩薩對著這一段的空白加以對話,帶動佛陀出定的說法。

所以前面的整段經文,就是在說明佛陀來到眾生法界,是怎麼樣為實施權的,到了最後應該怎麼收尾。這個權法施設出去了,應該怎麼收尾。當然就是等待佛陀出定來收尾。在整個過程當中就看到彌勒菩薩的請問。

庚一、舉疑述請

彌勒菩薩把前面的問做一個總結。“頌請答”,就是這一個重頌,彌勒菩薩恭請文殊菩薩來回答這以下的問題。這個地方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舉疑述請。彌勒菩薩提出他自己心中的疑惑,來請文殊菩薩回答。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眾疑

這個地方有三段:

第一段,先講到此土的瑞相。就是說,佛陀先說法,說法以後入定,入定以後從白毫當中放了一道清淨的光明。這道光明,我彌勒菩薩跟與會大眾都親眼見到。這個光明在娑婆世界現前。在“此國界”,這個國界就是娑婆世界。這個光明出現的時候,連帶地有六種殊勝的境界。哪六種呢?佛陀先說法、入定、雨花、地動、眾喜、放光。這個跟光明有關係的。這第一個,此土六瑞。

我們再看第二個,他土的瑞相。這個光明,此乃諸佛神通之力以及智慧的功德力所產生的稀有難得之相。與此同時,在光明當中也出現了種種十法界的因緣果報的染淨的相狀。就是這不僅僅是一道光明而已,它還出現了十法界的因緣果報的相狀——他土的瑞相。這個他土就是指光明裡面的相狀,它不是娑婆世界,是光明裡面的相狀。“我等見此”,“我等”,就是彌勒菩薩跟與會大眾,見到了光明,也見到了瑞相,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是“得未曾有”。我們親近釋迦牟尼佛,從他成道以後到現在,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這種情況,所以恭請佛子文殊來慈悲為我們決斷疑惑。

這個地方,我們看彌勒菩薩到現在提的問題,可以看得出來彌勒菩薩是大悲,所以他代表的是凡夫的心態,或者說三乘人的心態。三乘人在看到光明跟瑞相的時候,他是用二分法的:光明歸光明,瑞相歸瑞相。也就是說,三乘的修學並沒有從一念心性啟動,而是直接從因緣所生法入手。你是修四諦十二因緣的,所以你就成就二乘的果位;你修六度的,你成就菩薩的功德。所以,在學《法華經》之前,我們對於功德的論斷完全從他所修的法門著眼。你念佛,所以你往生——這樣的思想是有偏差的。

其實,法門只是一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