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14集《妙法蓮華經》(1 / 8)

小說:妙法蓮華經 作者:妙音0

癸五、問禪

這一科是說明他土六瑞,就是佛陀從白毫光裡面所現出的這些佛菩薩,以及佛陀對菩薩的教化。就是說,一個方等、般若的菩薩,在沒有成就《法華經》的一心三觀之前,他是怎麼樣行菩薩道的?他是先成就功德莊嚴,然後再把它迴向佛道。

這個功德莊嚴有六種。我們來看第五種的功德莊嚴,叫做禪定。禪定的目的就是收攝身心。那麼,菩薩是怎麼收攝身心的?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閒

深修禪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贊諸法王

首先我們講到菩薩透過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個菩薩他是有一點水平了,福德、禪定、個性也調得差不多了。那麼為什麼要收攝身心呢?宗喀巴大師講一個譬喻,說我們到了一個黑暗的房間,這個房間的牆壁有很多的圖樣。你要看清楚圖樣,必須有蠟燭的光明。這個蠟燭的光明就是智慧,透過智慧才能看到諸法實相,否則你就是顛倒妄想。一個人心中沒有光明,那就是妄想。但是這個光明要能夠看得到圖樣,它有個條件:你必須有一個屏風,把這些干擾的風擋住。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創造一個穩定性的光明,而不是閃爍的光明。什麼叫穩定性的光明呢?就是你的心要有一定的禪定、寂靜的力量,你才能夠修智慧。你一天到晚心裡面到處流動,這輩子就沒有智慧可言了。所以這個禪定是智慧的基礎。

“又見離欲”,說這個菩薩遠離心中的五欲,也是要“常處空閒”。修習禪定,初學者要閒居靜處,不能在嘈雜的地方;而且要“息諸緣務”,不能有太多事情。那麼幹什麼呢?“深修禪定”,透過一種專注相續的力量來成就禪定。這個禪定指的是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禪定以後有什麼樣的功德呢?成就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跟神足通。這個是世間禪定。如果這個禪定再加上我空的智慧,那就變成滅盡定。就是這五通當中多一通,叫漏盡通,那就是出世間的禪定。所以這段經文,古德判的是,它包括世間禪定,也包括了出世間的禪定。這第一個。

第二個,這個禪定是怎麼回事呢?“又見菩薩,安禪合掌。”注意,這個禪定沒有說“又見離欲”,也沒有說“常處空閒”,它直接講“安禪合掌”,所以這個禪定是智慧的觀照產生的一種寂靜。這種智慧的觀照就是空性的智慧。它觀一切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它空掉心中的妄想執取。在一種無住的情況之下生起內心的妙用,以千萬種偈頌來讚歎佛陀的功德,來隨喜佛陀的功德。所以它這個地方是在“應無所住”的情況“而生其心”。

就是說,身心的收攝,經文裡面有兩個方法:

一個叫做走禪定的路線,這個叫做心一境性。內心安住在一個單一的所緣境,叫心一境性。它必須要息諸緣務,閒居空處,然後專一、相續而創造寂靜。這是第一個,從禪定的方式來收攝身心。

第二個是從智慧的方式。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把內心的相狀遠離了、清淨了,然後再修智慧。

一般來說,一個菩薩修這個收攝身心,這兩個都是互動作用,都很重要,一方面要透過專注,一方面透過空觀。

比方說唸佛。你念佛當然必須透過專注。你如果佛號有時候念得很順,心中沒有什麼太多妄想,就過去了,就只管唸佛。但是有時候,你念佛時就是有一個固定的妄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擾你,這個妄想過不去。這個時候,你就要有一些空觀來做一些輔助了,來觀察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妄想。就是你必須跟妄想先鬆脫,觀察空性的智慧,把你的心跟妄想鬆脫。你不修空觀,你跟妄想就糾纏不清。糾纏不清,你用佛號壓它,沒有用的。所以一般來說,專注的禪定跟空性的智慧是互動作用。

但是有一個地方例外,就是臨命終的時候例外。臨命終的時候,你不能用禪定的方式來收攝身心,沒辦法了。因為臨命終你不可能息諸緣務,也不可能閒居靜處,你不可能創造一個安穩的環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臨命終都是在一種躁動的環境。所以,你沒有習慣用空觀,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出現很多的妄想。你這一生的經歷,從小到大,所有經歷的事情一一出現,這些經歷你要注意,那是你自己親身走過的經歷,你一定會百感交集,因為是你自己走過的。你看到別人可能還沒有感覺,但對你自己從小走過的境,你一定會觸景生情。如果你沒有空觀的智慧,那你就“仁者心動”,你的心就躁動不安了,這個佛號就唸不起來了。

所以,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